首先普及一下,荜茇两个字,在汉语词典中音为(bá),但中国药典上的读音为(bó),为什么读这个音呢?因为本品是外来药物,荜拨、毕勃、逼拨之类的名字,都是拉丁语之音译。《本草纲目》云:“荜拨当作荜茇,出《南方草木状》,番语也。陈藏器《本草》作毕勃,《扶南传》作逼拨,《大明会典》作毕茇。”它是一味常用中药,临床多生用,属温里药,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荜茇,又称毕勃、荜菝、荜拨、鼠尾、椹圣等,为胡椒科胡椒属攀援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华东以及华南等地区。长可达数米,枝有粗纵棱和沟槽,幼时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毛很快脱落。茎细如箸,叶似蕺叶,子似桑椹,固名椹圣,以果穗入药。荜茇在我国药用历史久远,在民间流行的荜茇药方以及古籍书中的记载,可以知道荜茇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其中《独异志》记载: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腹泻不止,众名医治疗无效,眼见病情日趋严重,便下诏民间求药。有布衣张宝藏献方——牛奶煎煮荜茇内服。太宗服用,病愈,龙颜大喜,便令宰相魏征授予张宝藏为五品官。魏征不服,没有及时落实。一个月后,太宗病复发,又服其药,药到病除,问献方人五品为何不办?魏征惊推说:“不知是五品文,还是五品武,故未授”。太宗大怒:“能治好宰相病,能封三品,治好我的病,连五品官都不能授,难道我不如你们吗?”随即封张宝藏三品。
牛奶性凉,有补益虚损、润大肠治痢之功,而荜茇味辛大热,可温中暖胃,多用来治呕吐泄泻、胃寒腹痛。李时珍认为:“牛乳煎荜茇真炒,一寒一热,能和阴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荜茇含有挥发油,有较强的抑制痢疾杆菌,牛乳润大肠利于排大肠之毒。
《本草纲目》:“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本草便读》:“荜茇能散上焦之浮热,凡一切牙痛,头风,吞酸等症,属于阳明湿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取其辛散止痛之功。《殇医大全》中也提到“牙痛不可忍者。北细辛、高良、姜草乌、白芷、荜茇,各等分研匀。每用少许,搽之立止。
除此之外,荜茇既是一味中药,也是调味品,甚至可以煮粥炖汤,因其有一种特异深沉且有层次的香气,它的味道辛辣,可以矫味增香,作为一种调味品,可以祛除动物食材的异味,所以常用来卤制肉类或烧、烤、烩菜肴。据说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的朋友们喜欢用荜茇的叶子为增香剂,制作各种美味佳肴。
关于荜茇就介绍到这了,你认识了吗?此物治一切牙痛,还是一种调味品,可以煮粥炖汤,请您识别好,若长在你家乡,别当杂草。“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留言与转发,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