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科普不伤于暑伤于寒,贪凉饮冷百病 [复制链接]

1#

《*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高温闷热,暑湿蒸腾,户外活动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中暑。但“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现在许多人为了“图凉快”,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和过食生冷瓜果,不伤于暑伤于寒,以致患上了时下流行的“空调病”和以胃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的肠胃疾病。

什么是“空调病”呢?中医认为是指在空调制冷环境中,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出现头晕、头痛、鼻塞、流涕、喷嚏、乏力、皮肤发紧发胀、食欲不振、胃腹部冷痛、泄泻、怕风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引起口眼歪斜,女性易引起月经不调、痛经,老年人出现关节肌肉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等。那古代有“空调病”么?古人又是怎么论述的呢?其实古今并无太大差异,中医古籍多有记载,如明代医家张介宾将此类病称为“阴暑”。他说:“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等症。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暑天趋凉避热是人的天性,古人有“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等纳凉之法,现代有空调、冰箱等设备,天气越热,人们贪冷求凉的心情就越急切,“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助长了此病的发作。

夏日炎炎,喜欢冷饮的人不在少数,儿童和青壮年是最主要的群体,很多人以胃肠问题和感冒咳嗽来就诊,一看舌象苔白腻,便知是否存在过度进食冷饮的情况。而张仲景《伤寒论》中也早有论述,"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以五月为代表的夏季,阳气蒸腾,向上向外散发,故天气表现的十分炎热,但与此同时,在里的阳气反而虚少,容易生冷生寒,故地下表现的相当阴冷。天人相应,在人则表现为“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心烦口渴,而此时贪凉饮冷,更易寒气入体伤脾胃,出现胃胀腹痛、呕吐腹泻、感冒咳嗽、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贪凉饮冷而百病丛生。

那么中医认为暑季应该如何避免呢?《*帝内经》给出了答案:春夏养阳。

01实阳气,早睡早起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顺乎天地之变,无违于天,无逆于时,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早睡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是人体借助天地阳气补充自身阳气的最佳时机,通过出汗达到祛除体内寒邪,疏通气血经络的目的。所以夏季应该适度感受炎热,无厌于日,才能顺应人体“生长收藏”规律。不可太过人为改变寒热环境,遏制机体阳气蒸腾外泄,否则很可能留下宿疾病根,损伤人体阳气,导致一些慢性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关节炎以及妇科疾病的发生。但这并不是说夏季可以不采取降温措施,任其高温中暑,关键是在调节温度时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热不致阳暑,冷不致阴暑。

02不贪凉,适量运动

对于体质较弱、气血不足、脾胃虚寒等人群如妇女、儿童、老人,尽量避免空调直吹,时间过久,可以多喝一些散寒暖胃化湿的药茶。如果贪凉求冷,脾胃将凉食、冷饮温煦消化的过程,就是耗伤阳气的过程,就会出现胃腹冷痛、腹痛、腹泻等,可以请中医大夫辨证论治服用藿香正气水、附子理中丸等中成药或者中药汤药治疗。另外,适当运动如打太极拳、八段锦、跑步等运动,有助于身体发汗,能够解表除寒。但不能过多出汗,尽量不要进行超过身体承受范围的运动。

03恰三伏,冬病夏治

常言道:“烈日三伏下,冬病夏治忙。”三伏是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也是进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对于一些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它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艾灸、针刺、药物内服等。如“三伏贴”和“三伏灸”治疗,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夏季炎热,通常我们会认为阳热性疾病多,但由于我们贪凉饮冷不注意阳气的保护,就会发生一些寒湿袭表或阴寒内生的情况,所以,中医强调“春夏养阳”,切记不可过度贪凉饮冷!

(END)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撰稿:医院焦秋粉

审稿: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铭

编辑:崔茜陈艺璇

审核:韩偎偎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bjzyyxh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