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立秋
泄泻
立秋来了,秋季腹泻也随之而来,秋后算账,从立秋开始。《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天泄泻的宝宝,冬天就容易咳嗽、哮喘等。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
泄泻是儿科常见的一种胃肠道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高,两岁以内小儿多见。泄泻轻者预后良好,久泻迁延不愈者,易形成慢惊风或疳证。故小儿泄泻是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辩证分型
泄泻形成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外因是感受外邪和内伤饮食;内因则归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临床上一般分为5种类型:
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
湿热泻: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泻下急迫如注,量多次频,气味臭秽,或见少许粘液。
伤食泻:大便稀溏酸臭,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脘腹胀满,痛时欲泻,泻后痛减,腹痛拒按。
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后作泻,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
预防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应遵循原则;
2.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必须新鲜清洁,教育孩子饭前便后洗手;
3.饮食应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4.增加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避免腹部着凉。
调护
1.坚持母乳喂养,大宝宝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肠胃负担;
2.补充充足的水分;
3.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和尿量,防止脱水;
4.对伤食泄泻的患儿应减少饭量,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饮食。
风之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