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63696.html导读:今天学习跟着宋孝志先生一起复习举气升清法。
宋孝志教授遵崇“脾胃医中之王道”,多年来对脾胃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以临床大量表现为升降功能失调的病证、病例为依据资料,提出了中气论,见解颇有独到之处。
宋孝志教授认为:中气与脾胃之气同出中焦,然脾胃之气源于水谷精微化生之气,又用于化生水谷精微,是脏腑所生,并承袭脏腑之属性,具有升发的功能。
但维系中焦气机升降功能,非脾胃之气一家所能胜任。
中气者,位居中焦,具有不偏不倚,如权如衡的原则,古人称之为“中焦如衡”。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升清降浊,与上焦、下焦相辅相承,完成生命的基本形式——气化。
如果从广义上去理解中气的内容,中气则是以脾胃之气为本源,兼诸脏腑功能相汇助,如肺胃的宣肃和降,肝胆的升发条达,肾脏的气化温煦,小肠的化物分清泌浊,大肠的传导糟粕,方能完成升清降浊,权衡枢机的作用。
他常喻:虽脾主升,若肾之不足,下焦空虚,脾之升发如无根之木,何能枝繁叶茂;虽胃主降,若无肝胆之疏泄条达,则如无源之水,何能泾渭相通;脾之散精,若无肺的输布,何能淫精于脉,荣润肌肤,充养九窍。
因此,就功能而论,中气的意义更为广泛,职能更多,所以中气之内涵,应属于参与中焦气机枢转运动的各脏腑功能的总称。
01
以宋教授的观点认为:中气维系“中焦如衡”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升清降浊,在饮食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中气将脾胃生化之精微物质,通过各脏腑的协调运动升华为气血,同时又为各脏腑提供了活动的物质基础。
《素问·经脉别论篇》中“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过程是升清功能中最具体的形式;
泌其浊液于小肠,传导糟粕于大肠则是降浊功能的最后形式。
就其病理生理而言,中气失于职守,首先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清气不升,浊阴不降。
表现出的症状可因病因而异,如中气不足,卫外不固,感疫内陷,或疹出不透,或下痢不止;胃失和降,浊气上逆而发的呕吐、呃逆、嗳气等;
清浊相干于肠间所致的泄泻、肠鸣、腹痛;清阳不升所致的眩晕,头痛;清阳不升,脑窍不利的耳聋及眼疾等。
中气维系“中焦如衡”的另一个主要方式是协调脏腑的关系,稳定脏腑的相应位置,以维持脏腑的功能。
从病理解剖的角度看更能反应其病理改变。
如中气升举功能失常,中气下陷,脏腑相随,可导致脾虚升提无力的胃缓证,气虚不能固摄气血的崩漏证,气陷滑脱的脱肛,以及现代医学中的肾下垂、肝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肌无力等均属此列。
可知中气病变的基本形式就是升降失常,中气下陷。
宋教授认为,无论中气的升清降浊功能与升提举陷功能都具有升举的职能,然前者作用对象是气血,后者作用对象则是脏腑实体。其作用机制是相同的,仅为程度的不同。
02
就治疗方法而论,宋教授曾对李东垣等所创立之方药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古人多从调整脏腑功能论治,其组方立法除旨在补脾鼓舞中气之外,还兼顾肝、肾、肺等诸脏腑。
如补中益气汤、举陷汤、升陷汤等方中除补益药物之外,均用*芪、升麻、柴胡等药物,一为升提中气,二为调气协和,因中气虚弱,脏腑功能怠懈,枢机不转,而升麻之宣肺利气,引中气上举;柴胡之疏泄调气,制肝木乘侮脾土之嫌。
从药物组成分析此类方,名则补脾,实则肺脾肝同治,升阳益胃汤与益气聪明汤等方,在补益脾胃之中又伍*连、*柏之类清热降火,以制因脾气下陷,阴火上升,乘袭阳位所用,可谓脾肾同治。
古人治中气不足或中气下陷时非就脾补脾,就虚补虚,而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而达到补虚升举的目的,故冠之以补中、调中之名。
宋教授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临床运用升清举陷法更注重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就上下而论,气机所行,上至脑府清窍,下至二阴,正如《脾胃论》云:“升降之机,上行极于肺,下行极于肾”;就内外而言,外至皮毛腠理,内至五脏六腑,无处不到。
因此,临床治疗应上下结合,内外互应,升中寓降,降中有升,补中有散,散中寓补。
以宋教授所述:升降互为制约,互为消长,清不升因浊在上,浊不降因清不举。因升降失调者,若一味升补致浊壅更实,若一味降泄则可发清阳更陷之变。
若中阳虚弱,卫外不固,外感风寒,邪陷于内,或气虚疹之不透,当以补散或补托兼用,补益以托邪外岀,宣散以气布表,即所谓:升阳可御外,益气可强中。
通过这样调整脏腑升降与表里,可使机体恢复“清阳出上窍,浊阴岀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以六腑”的生理状态。
03
关于举气升清法,宋教授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几乎遍及各类疾病,用药亦十分灵活。现将其归纳于下。
一、外感
(1)虚人感受风寒湿邪,正气不足以祛邪于外。
临床表现: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楚,无汗,鼻塞声重,胸脘痞闷,舌苔白,脉浮紧。
或中气不足,邪陷于内而烦闷,身痛,下利不止证。
方用人参败毒散,以益气升清,宣肺解表。
常用药物:人参、柴胡、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葛根、升麻、杏仁、防风、炒白术等。
(2)中暑受热,津耗伤气,气津两虚。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曰渴,心烦,脘满不思饮食,体倦少气,精神不振,或突然晕倒,汗之不绝,小便短少,脉虚数,舌红苔*。
方用清暑益气汤,以清暑生津,益气升清。
常用药物:西洋参、石斛、麦冬、竹叶、荷梗、知母、粳米、*芪、白术、*连、西瓜翠衣、香薷、甘草等。
二、胃肠病
(1)脾胃虚弱所致胃动无力的胃缓证。
临床表现:脘腹满闷,痞塞少食,食后腹胀,呕恶,肠鸣,肢体倦软无力,大便或秘或溏,舌胖苔薄,脉沉细。
或胃下垂,脱肛,肌无力等清阳下陷诸症。
方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举陷。
常用药物:*芪、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茯苓、半夏、砂仁、木香、枳壳、厚朴、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等。
(2)中气不足,升发失职,谷气下流。
临床表现:久泄久痢,腹痛喜暖喜按,肠鸣,下利清谷或白粘冻,疲倦食少,消瘦,舌淡苔白或腻,脉迟或沉细。
方用真人养脏汤以温中补虚,举气固脱。
常用药物:*参、白术、当归、木香、芍药、肉桂、肉豆蔻、诃子、柴胡、升麻、*芪、甘草等。
三、肌无力症
中气不足,充养失调之肌无力证。
临床表现:肌腱软弱无力,四肢抬举不利,眼睑下垂,或胸闷气短,或行走困难,或肢体萎缩等,舌淡体胖,苔薄,脉沉细无力。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地*饮子。
常用药物:人参、*芪、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生熟地、巴戟天、山萸肉、肉桂、附子、茯苓、菖蒲、制马前子、牛膝、杜仲等。
四、神经衰弱
情志久郁致肝郁脾虚,气机不展,清阳不升所致郁证。
临床表现:胸脘郁闷,烦躁,两胁胀痛,胸狭气促,喜太息,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嗜睡、纳少,食之呕恶,便溏,舌红苔薄,脉弦沉。
方用补中益气丸合逍遥散。
常用药物:柴胡、*参、*芩、*芪、郁金、陈皮、白术、芍药、茯苓、菖蒲、远志、酸枣仁、枳壳等。
五、妇科病证
因脾气不足,因摄无权所致崩漏带下不止。
临床表现:经量多,经期长,带下清稀,头晕,面色晄白,小腹冷痛,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或阳气下陷,托举无力之子宫下垂。
方用举陷汤合四物汤以补气血,提中气,摄血固崩。
常用药物:*参、*芪、当归、芍药、川芎、生地、升麻、柴胡、三七粉、香附、艾炭、阿胶等。
六、耳目疾病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窍失聪之耳目疾病。
临床表现:视物昏花,眼前黑蒙,复视,耳鸣,耳聋,头晕,头痛,咽干,腰膝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沉细,或眼底出血或神经性,耳聋等。
方用益气聪明汤以鼓舞清阳之气上行于头目耳窍。
常用药物:葛根、升麻、柴胡、蔓荆子、*参、*芪、*柏、*连、白芍、夜明砂、菊花、钩藤、菖蒲、当归、苍术等。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龙致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