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长夏是中医学概念,长夏的气候特点主要是湿热,气温升高,雨水充沛,空气潮湿。一年分四季,那么,长夏属于哪个时间段呢?一般说法如下:
1.为夏至到处暑这段时间。
2.指农历六月。
3.长夏分主每季最后18日。
但无论如何,长夏都是以有湿有热为主。天气炎热,水气上升,空气湿度大,除了体表感觉到明显不舒适以外,对体内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人体散发热量。高温条件下,汗出水分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空气中湿度大,机体难以通过汗出蒸发水分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常常表现为脘腹胀满、易于腹泻,四肢无力、身沉体重、困倦疲乏,晨起呕呃等。这就是体内有湿气。那究竟何为湿呢?
自然界中有风、寒、署、湿、燥、火,中医叫六气,若六气太过,则为六邪。湿邪是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长夏主湿,因此,长夏里人们患病多与湿邪有关。
湿邪致病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有气机不畅的特点。若湿阻胸膈,就胸闷;若湿困脾胃,就有纳呆、腹胀、便溏不爽等;若偏于困脾,就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易有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
2.湿性重浊:沉重为其特性,有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肌肤不仁等。湿邪为患,若湿气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就大便溏泻、下痢脓血粘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下过多等。
3.湿性粘滞:症状上,多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粘浊和舌苔粘腻等。
4.湿性趋下:易于伤及人体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
临床治疗湿邪大概有:
1.健脾化湿法:用于湿困脾胃所致的纳呆、腹胀、舌苔腻等,常用的药物有藿香、佩兰、砂仁、豆蔻等。
2.利水消肿法:用于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而出现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猪苓、薏苡仁、玉米须、冬瓜皮等。
3.燥湿清热法:用于治疗湿热博结而致的呕恶、面垢、便粘不爽等,常用的药物有苍术、厚朴、*芩等。
4.食疗方法:如薏苡仁60g、红小豆30g、按2比1的比例,适量加莲子熬成粥,可健脾祛湿;小白菜g、薏苡仁60g熬成粥,也能利水消肿。
长夏里,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立秋后,早晚天气凉了,中午又热,易湿邪困脾也易感寒凉,影响消化,应特别注意饮食的调摄,饮食宜定时、规律,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给予调理。还要注意避免酸、辣、辛、燥和油腻等饮食之偏嗜,也尽量少饮酒,易助湿生热。
2.适当补水。长夏闷热,人易出汗,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
3.避免贪凉。不要让室内外温度相差太大。
4.注意避暑。尽量避开烈日暴晒。
5.慎凉水浴。提倡用温水冲凉,特别是老幼体弱之人,凉水淋浴增加患病风险。
6.心情愉悦。长夏天气湿热,易使人心烦意乱,故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若湿气留连,久而不去,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医院就诊。
个人简历
CurriculumVitae
宫晓燕教授,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吉林省第二批名中医,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高徒。全国杰出女中医师。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热病分会副会长,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吉林省防治新冠肺炎中医专家组组长。擅治肺系及综合内科疑难杂病,发热、咳喘病、胸痛、咯血、间质肺、肺炎、支扩、肺气肿、肺癌、汗证、虚劳、眩晕、不寐、更年期综合征等。
出诊信息:每周一、二、三、五、六上午
国医堂B诊室
文字:宫晓燕
编辑:毕航奇
审核:韩 雪
长医院
服务号预约挂号线上咨询网络门诊报告查询订阅号专家简介出诊信息
医院动态健康科普
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