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医院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6.html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
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疱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
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窃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
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已。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动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排病反应是我们调理病人服药过程中的一个正常反应,有的人反应平和,有的人相对剧烈一些!不同的人反应方式也不一样。我们祖师爷早就给我言通,服药之后,有从上焦出者,有从下焦泄者,有从皮肤汗者,有从七窍出者也,而一切皆有准度,以阴无所失,阳有所依为准确。
同样,我们可以在伤寒论中找到相同的法则,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归为汗下吐和,同样是离不开护阳存阴的思想也。
我们在临床中亦见到,同一副药不同的病人喝起来的味道都不一样;同一方剂有的人喝了有玄冥反应;也有的皮肤病的病人喝药之后皮肤出疹子更多了,但出完过后就恢复正常;还有脾胃虚寒的病人药后腹泻的更严重了,但泻完之后大便就恢复正常了,这些都是诊疗过程中正常的排病反应,医者和病人都不要慌张,要预先告予病人。
当然我们亦要区别亡阴或阳明证的情况,所谓桂枝下咽者死,学者要分辨情况,不能尽言。
郑卢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