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语
刘持年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师从著名中药方剂学家周凤梧教授和临床名家周次清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特别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方面见解独到。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应用注意方面总结和整理了刘持年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证经验。
[摘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应用注意方面总结和整理刘持年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证经验。刘老师根据临床经验,辨人识体,认为肾虚是该病的基本病机,肾气虚衰、肾阳不足、阴虚阳亢、脾虚湿盛、气虚血瘀为常见证型,灵活运用金匮肾气丸、益肾降压汤、右归丸、六味地*丸、建瓴汤等方剂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刘持年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载,师从我国著名中药方剂学家周凤梧教授和临床名家周次清教授,医理娴熟,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特别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方面见解独到。笔者有幸跟随刘老师学习,总结和整理刘老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如下。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65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若收缩压≥mmHg,舒张压90mmHg,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临床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大、昼夜节律异常、合并其他疾病、并发症多等临床特点,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
1病因病机
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现代中医临床对老年高血压的论治多以肝、脾、肾为主,大致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瘀血阻络、阴阳两虚五个证型。刘老师在继承发展周次清教授经验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在疾病的诊疗中应重视辨人识体。如在老年高血压的诊疗中,应熟知患者体质、临床表现等特点,提出肾虚为该病基本病机,宜从肾论治的观点。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决定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人至老年,脏腑功能衰退,肾气渐亏,精血渐耗,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朱丹溪《格致余论·养老》亦曰:“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若再加之先天不足,或久病耗伤,或劳伤过度等因素,致肾中精气愈加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发为眩晕;气虚之甚则为阳虚,张景岳言:“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故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温煦失职,精明之府不得温养,亦可发为眩晕;肾主水,肝属木,肝肾同源,若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气血上逆,可见头痛、眩晕,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谓:“肝为风脏,因精血耗竭,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因此,刘老师认为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以“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灵枢·口问》)、“无虚不作眩”等作为理论依据,以肾虚为基本病机,从肾论治。
脾主运化,为水液输布之枢纽。《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载:“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由此可见,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脾胃虚弱亦是必然现象。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凝滞不化,积聚成痰,痰蒙神窍,亦可见眩晕。再有中医认为气血相互为伍,气能生血,亦能行血。正如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虚帅血无力,血行不畅而成瘀。故老年高血压患者年老久病,正气亏虚,气虚血瘀,瘀阻脑窍,而成头痛眩晕之症。因此,刘老师认为脾虚湿盛证与气虚血瘀证也是老年高血压的常见证型。
2辨证论治
2.1肾气虚衰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心悸健忘,发白发脱,牙齿浮动,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不耐寒热,倦怠嗜卧,神疲乏力,尿频遗尿,夜尿多,脉虚弱。治则:补阴益阳,化生肾气。方药:金匮肾气丸或益肾降压汤加减。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方中附子、桂枝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生地*、山茱萸、山药补肾填精。少量的助阳药配以大量的滋阴药,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取“少火生气”之义;又气因精而虚,补阳中配以大量的滋阴药意在滋补肾精,以保证充足的物质基础,达化生肾气之功。
益肾降压汤是全国名老中医周次清教授的临床经验方,由*芪30~45g、*精15~30g、女贞子15~30g、淫羊藿15~30g、怀牛膝12~20g、泽泻30g、桑寄生15~30g、杜仲15~30g组成。该方具有补阴益阳、调理阴阳之功,用于治疗肾气亏虚之高血压病,尤其对老年高血压伴高脂血症者疗效甚佳。方中桑寄生、杜仲、淫羊藿补肾温阳;女贞子、怀牛膝益肾育阴;*芪、*精益气补中,以补后天;泽泻利尿降压。若失眠多梦,心悸心烦者加炒酸枣仁、夜交藤以宁心安神;头痛明显,或伴有胸闷、胸痛者伍以丹参、生山楂、瓜蒌以活血宽胸;伴烘热、汗出者配知母、*柏滋阴清热;下肢浮肿者加车前子、茯苓皮以利水渗湿。
常用药物:桂枝、附子、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桑寄生、杜仲、淫羊藿、*芪、*精、女贞子、怀牛膝、泽泻。
2.2肾阳不足证
临床表现:头目眩晕,心悸不宁,面色苍白,腰膝酸冷疼痛,畏寒肢冷,下肢为甚,精神萎靡,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治则: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方药:右归丸加减。该方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常用方,出自《景岳全书》。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中元阳,补命门之火;配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等甘润滋补之品,以滋阴填精,取“阴中求阳”“化中寓补”之意。
常用药物:熟地*、附子、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
2.3阴虚阳亢证
刘老师认为,临床可依据阴虚与阳亢轻重之不同,分为阴虚相对阳亢证和阴虚绝对阳亢证两种,前者又分为阴虚而阳未虚之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且阴虚偏重之阴虚阳亢证两种;后者即阴虚与阳亢并见者。两者相比较而言,阴虚相对阳亢证临床更为多见。
2.3.1阴虚相对阳亢证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耳鸣耳聋,两目干涩,口咽干燥,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或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腰背冷痛,畏寒肢冷,大便稀薄,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生髓或滋阴补阳。方药:六味地*丸或左归丸加减。六味地*丸是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滋阴益肾,兼能养肝补脾;茯苓、牡丹皮、泽泻可渗湿、泄浊、清虚热,且制约滋补药阴柔腻滞之性,如此“三补”与“三泻”配伍,补重于泻,寓泻于补,共奏滋补肝肾之功。左归丸为治疗真阴不足证的常用方,出自《景岳全书》,由六味地*丸化裁而成,去“三泻”(泽泻、茯苓、牡丹皮),加入枸杞子、龟甲胶、川牛膝加强滋补肾阴之力,加鹿角胶、菟丝子以补阳益阴,阳中求阴。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效。
阴虚而阳未虚之阴虚阳亢者,滋阴为主,以六味地*丸或左归丸为基础方;阴阳两虚且阴虚偏重之阴虚阳亢者,当阴阳双补为主,以六味地*丸加淫羊藿、补骨脂、核桃仁等补阳药治疗,药物配伍时应注意阴药多、阳药少,重在滋阴。
常用药物: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淫羊藿、补骨脂、核桃仁。若阳亢症状较轻者,可配白芍、菊花以柔肝疏肝;若阳亢症状较重者,可配天麻、钩藤、菊花以清热平肝息风;阳亢兼血虚症状者,加天麻、菊花、当归、白芍以平肝补血;肝肾阴虚偏重者,配《医方集解》之二至丸(墨旱莲、女贞子)及杜仲、川牛膝、天麻、钩藤,以滋补肝肾、平肝降压;若兼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者,配枸杞子、菊花以滋阴平肝明目。
2.3.2阴虚绝对阳亢证临床表现:头目眩晕,目胀耳鸣,眼花目涩,口苦,健忘,失眠多梦,烦躁不宁,腰膝酸软,两足无力,大便干,舌红苔*或舌红少苔,脉弦数或细数。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方药:建瓴汤加减。该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中怀牛膝、龙骨、牡蛎、赭石能镇肝息风,滋阴潜阳;配伍白芍、生地*、山药、柏子仁滋养阴血,以制阳亢,且能宁心安神,对阴虚阳亢而见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者用之尤宜。
常用药物:怀牛膝、龙骨、牡蛎、赭石、白芍、生地*、山药、柏子仁。阳亢重者可配伍羚羊粉、磁石等平肝潜阳药;阴虚阳亢并重者配伍鳖甲、龟甲滋养肝肾、平肝潜阳。
2.4脾虚湿盛证
临床表现:头目昏蒙,头重如裹,胸闷脘痞,呕恶欲吐,双下肢沉重乏力,食少纳呆,大便稀薄,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润滑,脉细缓。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六君子汤加减。该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组成,方中四君子汤(*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虚,健脾助运,复脾虚之本,杜生痰之源,半夏、陈皮相须为用,可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以除痰阻之标。
常用药物:*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若眩晕甚者,可配天麻、钩藤以平肝息风;若兼头眩心悸,多梦失眠,呕吐等胆郁痰扰者可配枳实、竹茹等理气燥湿化痰之品;兼心热烦甚者,加*连、栀子以清热除烦。
2.5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胸部刺痛,失眠健忘,劳累后病情加重或诱发,神疲乏力,舌淡或紫黯,脉象沉弦。治法:益气活血、养心健脑。处方:益心健脑汤加减。益心健脑汤是全国名老中医周次清教授的临床经验方,由*芪30~60g、桑寄生15~30g、葛根15~30g、丹参20~40g、生山楂9~15g、川芎6~9g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养心健脑之功,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疾病,其中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用之最宜。方中*芪大补心肺之气,《本草求真》记载*芪为“补气诸药之最”,配伍在本方中意在补气以行血,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葛根味辛升发,主入脾胃,以升脾胃之气;桑寄生主补肾气,伍以葛根,助*芪补益诸脏之气,共为臣药。佐以辛散温通之川芎,通达肝经气血;丹参性微寒而缓,善通行心经血脉,《本草纲目》言其“能破宿血,补新血”,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又“补心定志,宁心安神”(《滇南本草》);山楂酸甘微温,《日用本草》云其“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生者长于活血化瘀,以增强丹参、川芎活血祛瘀之效。刘老师特别强调*芪在降血压方面的量效关系,当剂量15g升高血压,15g降低血压,故高血压病中*芪用量不宜低于15g。
常用药物:*芪、桑寄生、葛根、丹参、生山楂、川芎。若神疲、体倦、气短等气虚证明显者,可加大*芪、葛根、桑寄生的药量;失眠多梦者,可配炒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老年人脏腑功能失调,血液运行不畅,“血不利则为水”(《金匮要略》),故多伴手足浮肿或肿胀,可配赤芍、泽泻、车前子、冬瓜皮以活血利水消肿。
3应用注意
刘老师认为老年人体质虚弱,自身调节能力差,有可能患有多系统疾病,临床需要联合用药,所以临床治疗要详细询问患者平时服药情况,特别是正在服用西药者,要具体了解西药作用或成分,在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尽量避免方中药物与西药的成分叠加,造成药量加大的情况。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情况,根据临床效果逐渐加大药量,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立即停药。例如临床报道发现生*芪单味用药、注射剂、复方汤剂均可引起皮肤瘙痒、红色丘疹、休克等过敏反应,故*芪用量要从小剂量开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反应。部分老年人每日煎服汤药,工序繁琐,依从性下降,故刘老师多建议老年人服药时间为隔日服,既可减轻服药负担,又能保证药效持续。
另外,老年人身体功能渐衰,对疾病的敏感度下降,多表现为无症状高血压,例如阴阳两虚或阳亢日久的患者,无头晕、头痛等典型临床表现,仅血压值较高,或仅有耳鸣、健忘、记忆力减退等症。这类患者病变日久,机体自身“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由偏而盛,自动调整到相对“阴平阳秘”的状态,因而血压虽高,临床表现并不明显。依据张景岳“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理论,宜以左归丸进行调治。
高血压是导致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刘老师临床重视老年高血压患者生理病理特点,提出肾气虚衰、肾阳不足、阴虚阳亢、脾虚湿盛、气虚血瘀5个常见证型,特别是把阴虚阳亢证详细划分为阴虚相对阳亢、阴虚绝对阳亢两种,补充了临床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类型,完善了辨证标准,并灵活有效地运用金匮肾气丸、益肾降压汤、右归丸、六味地*丸、建瓴汤等经典名方,临床疗效显著,为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辨治提供了新思路。
[基金项目]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刘持年教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发[]20号)
[通信作者]王欣(-),女,山东淄博人,医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医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研究。邮箱:xin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