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文章知药理I生姜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权威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柳家新样元和脚,且尽姜芽敛手徒。

生姜

拼音:shēngjiāng别名:母姜、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性味:味辛,性微温归经:归肺、脾、胃经植物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姜原产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和抗旱能力较弱,植株只能无霜期生长,生长最适宜温度是5-8℃,温度低于0℃则发芽缓慢,遇霜植株会凋谢,受霜冻根茎就完全失去发芽能力。广西主产区大部分县的年平均温度为18-19℃,7月平均气温为5.3℃,极端高温为39℃;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0.℃,极端低温为-4℃;全年无霜期天以上。年降雨量-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为80%左右。分布区域: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来凤、通山、阳新、鄂城、咸宁、大冶各省区广为栽培。山东莱芜、安丘亦有出产。

化学成分

含姜醇、α-姜烯、β-水芹烯、柠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α-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

药理

有镇静及抗惊厥作用;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止吐和抗运动病;兴奋心脏,增强心房收缩力,保护胃黏膜;保肝利胆;抗血小板聚集;抗5-羟色胺,抗氧化,抗微生物,中枢兴奋,促进体内活性物质释放,促进吸收,止咳,降血脂,抗过敏,诱变和抗诱变,抑制亚硝胺合成。无明显毒性。

功能主治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1.《本经》:"去臭气,通神明。".《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3.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6.《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7.《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8.《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9.《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10.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11.《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明胶熬,贴风湿痛。"1.《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13.《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14.《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生姜的故事

有种说法,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期绝对算是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劳。《论语》记载孔子说过:“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

往期推荐

——————END——————合作/咨询请联系我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