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艾听艾灸后都有哪些排病反应出现这些吓 [复制链接]

1#
程少为在哪里出诊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703.html

春季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感冒不仅给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许多不便,还是许多疾病的导火线。感冒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仅有小部分可能会混合细菌感染,常发生在得病的几天以后。而抗生素是用来抵抗细菌,对病毒是没有效的,所以滥用抗生素在产生毒副作用时并没有带来治疗效果。此外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大量耐药菌株(据统计,目前有80%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的出现。专家建议,一般而言,感冒时除非出现*脓鼻涕同时伴有发热,不宜自行服用抗生素;当感冒症状严重或者并发其它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在明确有细菌感染或者有并发症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抗生素。

得了普通感冒,究竟该如何治疗呢?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还可以服用增强抵抗力的药物,如在感冒早期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成人毫克、儿童毫克),可以减轻感冒症状,缩短近1/4的感冒时间。

但并非各种剂量的维生素C都能增强抵抗力,只有大剂量的维生素C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不同剂量的维生素功效完全不同。小剂量即人体每日必须需要的基础摄入量,如果长期缺乏这个基础量的话,身体就会有因缺乏不同维生素而引起的各种症状。而大剂量维生素C,可以增强体内白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的能力,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尤其是在感冒高发时节,可以预防感冒的发生和早期治疗,而每日60毫克的补充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用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早期感冒在国外已有多年临床经验,国内一些专家的临床经验也认为:感冒早期坚持服用毫克维生素C,能缩短病程两三天。孕妇万一不小心被感冒击中,前3天每天服用毫克维生素C,也同样有效和安全。

《*帝内经素问》云:春伤于风,谓当春厥阴行令,风木司权之候伤于风也。风邪为病,有轻重之分。轻曰冒,重曰伤,再重曰中。如寒热有汗,是风伤卫分,名曰伤风;鼻塞咳嗽,是风冒于表,名曰冒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风中于里,名曰中风,当分轻重深浅而治之。且风为六气之首,能统诸气。如当春尚有余寒,则风中夹有寒气,感之即为风寒;天气暴热,则风中夹有热气,感之即为风热;春雨连绵,地上潮湿上泛,则风中夹有湿气,感之即为风湿;倘春应温而反寒,非其时而有其气,患寒热如伤寒者,是为寒疫。以上七者,皆春令所伤之新邪,感之即病。这与不即病之伏气,相去天渊,当细辨之。

(总括):

厥阴行令风木权,春伤于风分别看:

轻冒重伤再重中,寒热有汗伤风然,

鼻塞咳嗽冒风表,昏倒不省中风缘。

风统六气分重浅,春余夹寒感风寒,

暴热夹热为风热,绵雨夹湿风湿参,

应温反寒为寒疫,新邪伏气别天渊。

二、分述(一)伤风

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于卫之症也。风邪初客于卫,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者,宜用解肌散表法治之,以祛卫外之风。倘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不可与也。若误用之。必生他变。当按仲景之法治之。

(歌括):

伤风客卫头先承,汗出恶风热头疼,

浮缓解肌散表法,祛卫外风此方能。

倘脉浮紧热无汗,解肌散表勿沾唇。

若误解散生他变,仲景治法谨当遵。

(二)冒风

早风证,是风邪冒于皮毛,而未传经入里也。汪仞庵谓:"轻为冒,重为伤,又重则为中(注1)。"可见冒风之病,较伤风为轻浅。其症:微热,鼻塞,声重,头痛,咳嗽,脉象濡滑而不浮缓,此皆春时冒风之症据,与风伤卫分自有不同也。可用微辛轻解法治之。倘或口渴喜饮,是有伏气内潜(注2),如脉数有汗为风温,脉紧无汗为春温。务宜区别而治,庶几无误。

(歌括):

冒风风感皮毛病,症与伤寒有区分,

鼻塞恶风声浊重,头痛发热比伤轻,

脉象濡滑不浮缓,微辛轻解是准绳。

倘若渴饮是伏气,脉数有汗为风温,

脉紧无汗春温症,务宜区别莫混称。

(注释):

(1)中:读如仲,去声。射击之意,如中风、中暑、中湿、中寒、中经、中络、中腑、中脏等均属之。

(2)潜:读如"全"。"伏气内潜",是指有伏气之邪,潜伏于体内之谓。

(三)中风

中风之病,如矢石中人,骤然而至。古人谓类中为多,真中较少。是书专为六气而设,故论真中为焏耳。卒中之病,在春中风为多,在夏中暑为多,在秋中湿为多,在冬中寒为多。是以中风之病详于春令。盖风之中人,呈现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喎斜舌强,痰响喉鸣等证。当其昏倒之时,急以通关散取嚏,有嚏可治,无嚏多死。口噤者,用开关散搽牙软之;如痰涎壅盛,用诸吐法涌之。此乃急则治标之法。考诸贤论治,独《金匮》分为四中,最为确当,堪为后学准绳。即中经、中络、中腑、中脏是也。如左右不遂,筋骨不用,邪在经也,当用顺气搜风法治之;口眼喎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当用活血祛风法治之;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当用宣窍导痰法,加百顺丸治之;神昏不语,唇缓涎流,邪在脏也,亦宜此法,佐以牛*清心丸治之。又如口开则心绝,目合则肝绝,手撒则脾绝,鼾睡则肺绝,遗溺则肾绝,摆头上窜,汗出如油,脉大无伦,或小如纤,皆属难治。

(歌括):

中风如矢骤中人,类多真少仔细评。

夏暑秋湿冬寒中,是以中风详春令。

喎斜舌强喉痰响,卒然昏倒不省人。

先用通关开关治,无嚏多死有嚏生。

痰涎壅盛涌吐法,当分中络脏腑经。

中经左右身不遂,筋废顺气搜风能。

中络肌肤木不仁,喎斜活血祛风行。

中腑神昏便溺阻,宣窍导痰加百顺。

中脏涎流昏不语,治用上法佐清心。

(四)风寒

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以其能统诸气也。春令之风,多兼温气;夏令之风,多兼暑气;秋令之风,多兼湿气;冬令之风,多兼寒气。今风寒之病,不论于冬而论于春令者,盖以风为重耳。如冬令之风寒,以寒为重,以此别之。在春令,则辛温不宜过剂。如在冬令,则辛热亦可施也。此论多指初春风中夹寒,人感之即寒热头痛,汗出不多,或咳嗽,或体痠,脉来浮大或兼弦紧是也。宜以辛温解表法治之。然此病较当春之寒疫稍轻,较冬令之伤寒则更轻矣。但应审其兼症,如瘘兼者,益以茯令、半夏;兼食者,加神曲、山楂。随症加减可耳。

(歌括):

初春之风夹余寒,感受春寒风寒看,

浮大弦紧寒热嗽,微汗头疼肢体痠。

辛温解表不宜过,兼食楂曲痰苓半。

(五)风热

春应温而反热,是为非时之气。所感之风,风中必夹热气,故名风热。此不但与风温为两途,抑且与热病为各异。盖风温、热病,皆伏气也;风热之邪,是新感也。初起寒微热甚,头痛而昏,或多汗,或咳嗽,或目赤,或涕*,舌起*苔,脉来浮数是也。当用辛凉解表法为先。倘恶寒头痛得瘥(注1),转为口渴喜饮,苔色*焦,此风热之邪已化为火,宜用清热保津法治之。倘或舌燥昏狂,或发斑发疹(注2),当仿热病门中之法治之。

(歌括)

春时过热气不正,风中夹热风热病。

不但风温为两途,且与热病相迳庭。

风温热病皆伏气,风热则是新感成。

多汗目赤咳涕*,寒微热甚头昏疼。

舌起*苔脉浮数,辛凉解表宜速进。

倘若恶寒头痛已,舌苔焦*转渴饮。

此为风热已化火,清热保津莫因循。

舌燥昏狂发斑疹,治法摩仿热病门。

(注释)

(1)瘥:即病愈也。

(2)斑疹:点大成片,色红或紫,抚之不碍手的叫"斑",多由热郁阳明,近及营血而发于肌肤;其形如粟米,色红或紫,高出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叫"疹"。多因风热郁滞,内闭营分,从血络透发于肌肤。

(六)风湿

春夏之交,人病如伤寒,为风湿证也。其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骨节烦疼,体重微肿,小便欠利,脉来浮缓是也。用五苓散自愈。风湿之邪多伤于太阳,宜用两解太阳法,既疏膀胱之经,又利膀胱之腑。如风胜者多用羌防;湿胜者多加苓泽;阴虚之体,脉中兼数,宜加*柏、车前;阳虚之体,脉内兼迟,宜入戟天、附片;风湿相搏,宜从汗解。然汗法贵徐不贵骤,骤则风去湿存,徐则风湿俱去也。

(歌括)

春夏之交如伤寒,风湿为病节疼烦。

体重微肿头疼热,微汗恶风脉浮缓。

溺短风湿伤太阳,两解太阳疏膀胱。

湿胜五苓重苓泽,风胜多用防风羌,

阴虚脉数车前柏,阳虚脉迟附戟量。

风湿相搏宜汗透,汗法贵徐不贵骤。

骤则风去湿犹存,徐则风湿俱去休。

(七)寒疫

《金鉴》谓:"春应温而反寒,名曰寒疫(注)。"其症初起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作呕逆,人迎之脉浮紧者,宜用辛温解表法治之。观此见症,与冬令伤寒初客太阳无异,因在春令,所以不名伤寒。又因众人之病相同,所以名为寒疫。然其治法,又与伤寒相去不远矣。如有变症,可仿伤寒法治之。

(歌括):

应温反寒寒疫症,初起寒热头身疼,

无汗呕逆脉浮紧,辛温解表莫稍停,

症与伤寒无大异,因在春令寒疫称。

治与伤寒相仿佛,变症参考伤寒门。

(注释)

疫:指感受天地之疠气而成病,为流行性急性传染病之通称。

选按

经云:"风者百病之长也。"又曰:"风为六淫之首。"这说明风气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且与寒暑湿热燥火均能合邪。其气四时皆有而特旺于春。本篇所指,即春伤于风之见症也。然其中中风一节,均是真中症候,并根据《金匮》四中(注)分类而拟出不同治法,从治疗观点讲,亦属得当。但就以时令言之,则春夏秋冬,皆能中风,非独春季为然也。雷氏仅详于春令,盖为时病而设。学者幸勿囿于时令之限而不及其余。

又寒疫一症,列于"春伤于风"何也?盖因寒疫为春季之疾,这里是因时因病而提出的。《金匮》云:"春应温而反寒,名曰寒疫"。即此义耳。

(注释)

四中:即中经、中络、中腑、中脏。

三、拟用诸法

(一)解肌散表法

(方歌)

解肌散表风伤卫,头痛畏风热汗随。

桂枝白芍粉甘草,生姜大枣调营卫。

(药物)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方解)

主治风邪伤卫,头痛畏风,发热有汗等症,此仲景之桂枝汤也。桂枝走太阳之表,专驱卫分之风,白芍和阴护营,甘草调中解热,姜辛能散,枣甘能和,又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也。

(二)微辛轻解法

(方歌)

微辛轻解冒风症,鼻塞咳嗽头微疼。

紫苏薄荷牛蒡桔,蒌壳橘红畅肺经。

(药物)

紫苏梗、薄荷梗、牛蒡子、瓜蒌壳、桔梗、橘红。

(方解)

主治冒风之证,头微痛,咳嗽,鼻塞等。新感风邪,惟冒为轻,可以微辛轻剂治之。风冒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用梗而不用叶,取其微辛力薄之意也。风为阳邪,极易化火。辛温之药不宜过用。所以佐牛蒡之辛凉,桔梗之辛平,以解太阳之表;蒌壳之轻松,橘红之轻透,以畅肺经之气。气分舒则冒自解矣。

(三)顺气搜风法

(方歌)

顺气搜风邪中经,左右不遂身不仁。

天麻紫苏菊乌药,条参瓜草桑枝陈。

(药物)

乌药、陈皮、天麻、紫苏、甘菊、条参、甘草、木瓜、桑枝。

(方解)

主治风邪中经,左右不遂,筋骨不用。此师古人顺风匀气散之法,以治风邪中经之病也。乌药、陈皮以顺其气,天麻、苏、菊以搜其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佐参、草辅其正气,木瓜得其筋骨,桑枝遂其左右之用也。

(四)活血祛风法

(方歌)

活血祛风邪中络,肌肤不仁口眼喎。

鸡血藤胶冬桑叶,秦艽归芎芍橘络。

(药物)

当归、川芎、白芍、秦艽、桑叶、鸡血腾、橘络。

(方解)

主治风邪中络,口眼喎斜,面肤不仁。此治风邪中络之法。叶香岩云:络属血。故用鸡血腾、川芎以活其血。盖古人所谓:"治风先养血、血行风自灭"也。经云:"营虚则不仁。"故用当归、白芍补益营血,以治其不仁。秦芎为风药中之润品,散药中之补品,且能活血荣筋;桑叶滋血祛风。此二者皆风中于络之要剂。更佐橘络以达其络,络舒血活,则风邪自解,喎斜自愈矣。

(五)宣窍导痰法

(方歌)

宣窍导痰中脏腑,疟发昏倒杏菖蒲。

远志蚕皂天竺蒌,牛*中脏百顺腑。

(药物)

运志、石菖蒲、天竺*、杏仁、瓜蒌实、僵蚕、皂角炭。

(方解)

此方主治风邪中脏中腑,疟发昏倒等症。方中用竺*、远菖,宣其窍而解其语;杏仁、蒌实,导其痰以润其肠;僵蚕化中风之痰;皂角通上下之窍。收一法两用之效。更佐百顺、牛*,以强化其宣化作用。

(六)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七)辛凉解表法

同卷一、{三---(六)}

(八)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九)两解太阳法

(方歌)

两解太阳风湿证,头痛身重骨节疼。

小便欠利羌防桂,泽苓桔梗生苡仁。

(药物)

桂枝、羌活、防风、茯苓、泽泻、苡仁、桔梗。

(方解)

主治风湿之证,头痛身重,骨节疼烦,小便欠利。能两解太阳风湿之邪。风邪无形而居外,方中用桂枝、羌防,解其太阳之表,使风邪从汗而出;湿邪有形而居内,用苓、泽、苡仁,渗其膀胱之里,湿邪从溺而出;桔梗既能宣上,又能下行,可使风湿之邪,分表里而解也。

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海藏神术散: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无汗。

(药物)苍术、防风、甘草、生姜、葱煎。

(服法)煎热服。

香苏饮:

(主治)外感内伤,发热咳嗽,伤风泄泻等症。

(药物)人参、紫苏、茯苓、陈皮、半夏、甘草、枳壳、桔梗、前胡、甘葛、木香,加姜枣。如外感多者去枣加葱白,肺中有火去人参,加杏仁、桑皮。

(服法)煎服。

金沸草汤:

(主治)风伤于肺,头目昏痛,咳嗽多痰。

(药物)金沸草、制半夏、茯苓、前胡、细辛、荆芥、甘草、加姜枣。

(服法)煎服。

桂枝汤:

(主治)风伤于卫,阳浮阴弱,发热头疼,自汗恶风,鼻鸣干呕等症。

(药物)桂枝、白芍、甘草。加姜枣。

(服法)煎服。

通关散: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

(药物)南星、皂角、细辛、薄荷、生半夏。

(服法)共为细末,吹入鼻中,促其取嚏。

开关散:

(主治)中风口噤。

(药物)乌梅肉、冰片、生南星。

(服法)为末擦牙。

小续命汤: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蹇涩及刚柔二痉。

(药物)防风、桂枝、麻*、杏仁、川芎、白芍、人参、甘草、*芩、防己、附子。加姜、枣。

(服汉)煎服。

大秦芎汤:

(主治)中风手足不能运掉,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于一经者。

(药物)秦艽、石膏、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熟地、白术、茯苓、甘草、*芩、防风、羌活、独活、白芷、细辛。

(服法)煎服。

乌药顺气散:

(主治)中风遍身顽麻,骨节疼痛,步履艰难,语言蹇涩,口眼喎斜,喉中气急有痰等。

(药物)乌药、橘红、麻*、川芎、白芷、僵蚕、枳壳、桔梗、姜炭、炙草。加姜葱。

(服法)煎服。

顺风匀气散: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

(药物)乌药、沉香、青皮、木瓜、白芷、天麻、苏叶、人参、白术、甘草、加生姜。

(服法)煎服。

牵正散:

(主治)中风口眼喎斜无他症者。

(药物)白附子、僵蚕、金蝎。

(服法)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芪五物汤:

(主治)风痱身无痛,半身不遂,手足无力。

(药物)炙*芪、白芍、桂枝。加姜枣。

(服法)煎服。

防风通圣散:

(主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及丹毒发斑、隐疹等。

(药物)防风、荆芥、麻*、桔梗、连翘、栀炭、*芩、薄荷、大*、芒硝、石膏、滑石、白术、甘草、当归、白芍、川芎,加姜、葱白。

(服法)煎服。

柴葛解肌汤:

(主治)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头目眼眶痛,鼻干不得眠,寒热无汗,脉象微洪或兼弦。

(药物)柴胡、葛根、羌活、白芷、*芩、赤芍、桔梗、甘草、石膏,加姜枣。

(服法)煎服。

苏羌饮:

(主治)寒疫、伤风、伤寒,可代麻桂十神之用。

(药物)紫苏、羌活、防风、陈皮、淡豉、生姜、葱白。

(服法)煎服。

三化汤:

(主治)中风邪气作实,二便不通。

(药物)羌活、大*、厚朴、枳实。

(服法)水煎、温服。

防风*芪汤:

(主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

(药物)防风、*芪。

(服法)水煎、温服。

参苏饮:

(主治)外感内伤,发热咳嗽,伤风泄泻。

(药物)人参、紫苏、茯苓、陈皮、半夏、甘草、枳壳、桔梗、前胡、干葛、木香。加姜、枣。

(服法)煎服。

抱朴问玄居

福生无量天尊

分享 转发
TOP
2#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都说寒从脚下起,火自头上生,还真是一点没错。”36岁的阿丽最近很烦心,“皮肤滚烫、浑身发热,可就是不发烧。大夏天的,老公都不敢碰我,说我像个火炉,还一点就着。到了冬天,手脚还冰凉。大夫您看我这是怎么了?”拖着病怏怏的身子,阿丽来到了当地的一家中医诊所。

“你这是典型的上热下寒,不难调理”一见到阿丽,王大夫就开口说道。

上热下寒体质,都有哪些症状?

上热下寒并不是什么“水火神功”,它其实是指热邪在上、寒邪在下,致使阴阳不交、升降失常的证候。如外感病邪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是热邪上升而至咽喉痛。这种“寒热错杂”的症状,在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患者在症状上可表现出分裂的状态。

上热症表现:热为阳邪,火性炎上,火为热之极。故上热者,多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可表现为心烦急躁、眩晕、头痛、潮热盗汗或自汗、夜晚难寐;有部分患者若存在皮肤性疾病,还会表现出面红。另常见五官七窍的火热症,表现为目昏目涩、飞蝇症、鼻塞、耳聋,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

下寒症表现:寒为阴邪,多夹杂湿邪、痰饮及瘀血等。故下寒者临床多表现为脘腹冷痛、肠鸣泄泻、腹胀便秘、夜尿频数、腰膝酸软冷痛、关节肿痛、下肢抽筋等。女子则多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清稀、宫寒不孕等。

上热下寒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上热、下寒同时出现两大类疾病,而对于中医方子而言一般寒、热治疗多为分开,如果性质不同的两味药,用之不当,很容易给患者带来不适,疗效也会受到影响。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子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患者病情有所改善呢?

如何调理上热下寒症?

关于“寒热错杂”症,最为详细的论述当属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书中将此证分为多种类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症型来选择调理的方法。

一、胃热脾寒症

症状表现:胃脘灼热,患者时感心烦、恶心;腹部畏寒,便不成形,形似溏泥;

审证要点:此症用药着重胃脘灼热,心烦,腹部畏寒,舌质淡或红,脉数或沉;

加减用药:用药以“栀子干姜汤”,若脾寒明显者,加干姜、桂枝,以温脾散寒;若胃热明显者,加*连、石膏,以清泻胃热;若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

二、胃热肠寒症

症状表现: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

审证要点:此症用药需区分是胸中烦热,还是胃中有寒。欲呕吐,舌苔*乃胸中有热之见证;腹中痛,肠鸣泄泻,脉弦紧系胃中有寒之见证;

加减用药:用药以“*连汤”。*连苦寒泻火,适合清上热。

三、寒热格拒症

症状表现:食物入口即吐,脾胃升降失常;

审证要点:此症用药着重治疗食物入口即吐,胃热气逆,脉沉细乏力,属脾阳不足;

加减用药:用药以“干姜*岑*连人参汤”。*芩、*连可清上,干姜、人参辛温而燥之可温下。,可

四、虚实错杂症

症状表现:手脚四肢冰冷、咽部不适、咽干口燥、咳吐脓血、腹泻不止。

审证要点:此症用药要点为邪气内陷以致体内阳气被郁结不伸,导致咽干口燥、咳吐脓血;脾虚脾阳受损,以致关、尺脉不至。

加减用药:用药以“麻*升麻汤”。麻*、桂枝散太阳之邪;升麻、*芩、知母、石膏清阳明之热,麻*升麻汤亦为寒热并用之方。

这几个方子各具特色,在临床上要准确掌握,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增减,或联合用药,才能有效改善病情。

上热下寒,重点是护好肚和脚

对于女性来说,引起上热下寒的病因可能有心志郁结、火盛伤阴、阴虚内热等,故而日常的气血调和对女性健康来说非常重要,其实平日女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平躺按压:这个动作,主要为了暖宫。平躺在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画个十字,将腹部分为四个区域,两手手背相对,手指垂直于腹部分别在四个区域缓慢按压。

金鸡独立:这个动作可以有效缓解足底寒气。两眼微闭,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任意抬起一只脚,另一只脚着地,调整呼吸,等一只脚不稳,再换另一只。

泡脚:这个动作可以通经疏络,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泡脚可将气血引向足底,对于足寒症有非常好的效果。

泡脚时,水温无需太热,40℃左右即可,水要漫过脚踝,浸泡20分钟左右。泡脚后,要及时擦干,以免湿气入体。

引起上热下寒症的危险因素很多,但已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熬夜过多都会导致发生此症状,所以百病皆有因,生活习惯使然。趁着春节长假,各位还是不要玩太“浪”,打破以往的规律作息。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归脾丸丨仅仅是补脾的吗?请不要小瞧我口苦、口干、口臭,体内可能藏有三把“火”,中医给出泻火方法体寒怕冷别不当回事,可能导致这0个严重问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