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用药法度谨严,变化灵活,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是有规律可循的。兹就其若干问题,结合临床实践,谈点粗浅体会。
一、根据主证,制定主方,是伤寒用药的原则性从临床实践来看,《伤寒论》用药是根据主证(包括病机),而后制定主方,这一原则贯通于全论大法。主证在六经病中各有纲目,标示其主要脉证。如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的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六经均以此类推,主证昭然若揭。正如柯韵伯所说,太阳篇中,先将诸病线索,逐条提清,则一隅之举,可以寻其一贯之理。的确如是,伤寒辨证用药,是在确定主证的前提下,层层伸展,有顺有逆,随证变方,示人以规矩。抓住主证是为了制定主方。因为证是方的基础,方是证的归宿,有一证必有一方,故论中的主证,都相应地落实主方,如表寒实证的麻*汤,表寒虚证的桂枝汤;里热实证的白虎汤、承气汤等,其理法方药的统一性,是极其严密的。例如,患者男,50岁,腹泻经年,反复进丸药汤剂,终未能效。西医确诊为慢性肠炎。症见腹痛泄泻,日5~6行或7—8行,便下稀水或软便,有时夹杂少许食物残渣,偶有里急坠胀感,食量减少。前医投附桂理中汤、理中汤加吴茱萸、四神丸等,温补则稀便稍硬,数次不减;用赤石脂禹余粮丸、真人养脏汤等,收涩则腹胀更甚,数次略减。上述医治,温无益,涩不止,实难为力。笔者接诊,视其有里急,便意频,初用痛泻要方,略有转机,再剂无效。改用半夏泻心汤,胀痞缓解,便次依然,再服亦无效。又改用理中汤加青陈皮,服后竟无反应。前后互参,收涩不止,温中无益,培土抑木,调和寒热,一概无功。再详审病情,询及其泄泻之前,肠鸣特甚,如水走肠间,漉漉有声,泻之则快,旋即又鸣,脉沉弦紧,苔白而滑润。对照《伤寒论》说:“伤寒……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有“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本病实为痰饮,有形之水下趋肠间,则腹痛肠鸣而泻,泄泻是标,痰饮为本,遵《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遂处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0g,白术15g,桂枝、炙甘草、广木香、枳壳各10g。服5剂后大有转机,肠鸣腹泻均减。继服30余剂后(并辅以参苓白术散冲服,每口早起空腹服药15g),大便日行一次,临床痊愈。由此可见,主证与主方必须一致,不然则恐难中病。必须指出,在临床运用中,对《伤寒论》的主证主方,应将原文精神和实际病例相印证,方能取得良效。比如,以小青龙汤的运用而论,按照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从理论上说,小青龙汤证应是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故用小青龙汤发散表寒,温化里饮。可是,证之临床,如素有痰饮者,症见痰涎溢甚,虽无表证,用小青龙汤亦获良效。此亦属其常。若表证突出,其中酸敛之五味、芍药,且往往用量宜轻。因为小青龙汤中虽有麻桂的表散,然其与姜细味相配合,其功用也就内向温化寒痰。故不能视小青龙汤的主证必有表寒外束,须知“痰饮”为著的里证亦属主证。曾治一患者,无恶寒发热等表证,惟痰饮特甚,每晚盈碗,喘促气粗,不能平卧,服小青龙汤1剂显效,继服多剂,竟未更方而愈。可见,主证与主方的一致性,是伤寒用药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根据主方,变通加减,是伤寒用药的灵活性柯韵伯说:“仲景立方精而不杂,其中以六方为主,诸方从而加减焉。”伤寒全论计有方,其真正属于主方者,则是为数不多的,如太阳病的麻桂二方,是表寒虚实证的主方;阳明病的白虎、承气,是里热实证的主方;少阳病的柴胡、*芩汤,为少阳病偏表和纯里的主方;太阴病的理中汤,少阴病的四逆汤,厥阴病的乌梅丸等,可算各经的主方。然而,从全论大法深入研究,主方是定法,变通是活法,活法的运用更充分体现了伤寒用药的灵活性。从伤寒本旨来看,如桂枝汤为主治表寒虚证的主方,而以其变通的兼阳虚的桂枝加附子汤,兼项背强几几的桂枝加葛根汤,兼喘的桂枝加朴杏汤,兼营气不足的桂枝新加汤,以及由桂枝汤化裁的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炙甘草汤等,它们的主治功用虽各不相同,但都可视为用桂枝汤的定法变通加减,其灵活性就不言而喻了。
实践证明,在临床上单纯地用主方,一成不变者固属有之,而因其病机变通主方,则是更多见的。笔者根据小柴胡汤后方的启示,结合“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半表半里的病机,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加减运用于临床,病在上,口苦咽干,头额胀痛,可以本方加桑叶、菊花、钩藤;病在胸脘,胀痞不舒,喜叹息,以本方加瓜蒌壳、枳壳;病在两胁,痛胀不已,或如针刺,可加香附,川楝,或合失笑散;病在右胁,痛引肩背,甚或发*,以本方加瓜蒌壳、郁金、茵陈等,这已超出了《伤寒论》小柴胡汤方后的加减用法。总之,本方的运用外感可治,内伤能医。在表者可加表散药,在里者可加攻里药;兼寒者配温燥,兼热者配清凉;夹瘀者伍活血化瘀,夹食滞伍消积导滞;气虚者加益气药,血亏者加补血药等,足见其灵活性寓于加减之中。
例如,用小柴胡汤加味治低热(按:临床常见低热原于失表,凡病在表而妄用寒凉,高熟虽罢,低热复起),每获良效。女性病者,年40岁,低热3个月余,精神疲惫,食纳呆滞,每于午后手足心发热,自觉烦热不安,低热在37.5T左右,便溏不爽,口苦舌腻,胸胁胀痞,脉象弦软,处以小柴胡汤加青蒿草,服5剂低热渐减,又5剂诸症悉平。按误表内陷,病仍在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