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唾液腺及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腺体外表现包括疲乏、雷诺现象、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神经病变等。中医方面归属于“燥痹”范畴,有研究认为阴虚体质是SS的易发人群。各医家辨证多以阴虚燥热为主,治疗上则以滋阴清热,生津润燥为根本方法。但在临床中阳虚体质在SS中的影响并不亚于阴虚体质,也应予以重视。燥毒瘀互结是干燥综合征的病机关键,而燥毒瘀的形成与阳虚质密切相关,可以认为阳虚质为本,燥毒瘀为标。
一、SS的阳虚体质的特点
王琦教授等人总结阳虚质主要表现有:素来怕冷,手脚不温;喜温热饮食;精神倦怠乏力;舌质淡嫩、微胖,舌边有齿痕、脉沉迟而微弱;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性格沉静、内向;发病倾向多以寒证为主或易从寒化。如《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云:“凡脾气稍弱,阳气向来不强者,一有所伤,未免即致泄泻。”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形躯丰溢,脉来微小,乃阳气不足体质。”临床上很多SS患者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次数多、气候转凉后关节疼痛发作、进食生冷后易腹泻、心慌气短,舌淡苔白等表现,并非所有患者都表现为口舌干燥、盗汗、舌红无苔、大便秘结等阴虚质的特征。临床上很大一部分SS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阳虚质特征,辨体质当属于九种体质当中的阳虚质。阳虚体质的特点在SS未病时期、疾病形成过程、疾病形成后均可出现。对于有阳虚表现的患者,采用常见的阴虚视角辨治,疗效不佳。
二、阳虚为本,燥毒瘀为标的病机特点
六淫中燥邪为干涩之邪,多认为其属阳,但在《内经》多处记载说燥邪具有“清劲”“凉”“收敛”等阴的属性。张景岳提出“燥亦有阴阳”,其曰:“燥从阳者因于火,燥从阴者发于寒。”SS患者中,属于凉燥者人数较多,临床中一些医家认为阳气不足,不能宣散布达为凉燥的基本病机,提出以温阳化气为治疗大法。阳虚体质SS患者阳气不足,温煦推动作用减弱,机体疏散寒凉燥邪乏力,外邪易侵犯机体并循经入里,加重病情,发生变证坏证。另外,寒主收引,阳气不足者不能温化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凝滞,气机不通,久郁化热,可导致燥热加重而进一步耗伤津液。除外燥外,内燥也是其重要因素。阳虚体质SS患者阳气不足,气机失调可导致生津乏源,津液代谢失调,则内燥生。此部分患者虽出现口眼干燥、唾液及泪液少等燥象,但却无阴虚。内燥的形成关键在于脾肾阳虚、气虚津亏导致机体津液运化失常,津液失于上承,治疗应以温扶气生津液、通津液,使津液随阳气敷布、上承。同样,瘀血作为干燥综合征的病理因素和病理产物,其阴阳属性为阴,阴得阳则行。而阳虚质患者阳气不足是瘀血产生的关键。阳虚体质SS患者阳气不足,为瘀毒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阳虚质患者素体虚,一方面不能有效阻止机体瘀血燥毒的生成,另一方面阳气不足不能鼓动正气祛邪外出,瘀血燥毒则进一步胶结加重病情,病情持续发展、脏腑气血虚损,燥瘀毒互结导致机体多功能受损。临床上,许多患者可以表现为瘀血和燥毒互结的征象,如牙齿色黑脱落,仅留残根,腮腺肿痛,肌肤甲错等,同时伴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等阳气不足的表现。此为典型的阳虚质燥毒瘀互结患者的表现,此类患者单纯应用活血化瘀药物难以奏效,需温扶阳气,调节阳虚体质而促进化瘀解毒药物发挥疗效。
目前临床应用的辨证依据较为主观,并且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蕴含时间概念的动态变化过程。藏于内而象于外,并不一定是同时发生、同时进行的。临床上常存在一部分患者燥毒瘀虽然早已存在,但并无明显征象,由此说明“象于外”具有滞后性。这就为临床辨证带来一个窘境,即无证可辨。而阳虚质是从出生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状态,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可调性。将体质学说应用于干燥综合征的辨证及指导治疗,不仅是避免无证可辨的方法之一,也是精准医学在中医学当中的具体应用。
编辑:屈应辉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