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特殊名词解释附必背条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价钱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8115.html

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不来

在《金匮要略》中仲景也使用了方言土语,云:“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其中的“不来”是表示“摆”的方言土语,在此表示肝死脏的脉象如绳索一样来回摆动,我们本地的方言土语称之为“不来”,“不来”就是“摆”的原始土语,比如,摇头我们方言称其为“不来头”,挥手示意我们方言称其为“不来手”,旧时的游医走门串户为人看病,手中拿着一种鼓,用手一摇就响,这种鼓我们方言称其为“不来鼓”。伤寒名家胡希恕在解释此条时云“不来者,不动也”,显然是望文生义,因为他不会说我们的方言土语,没有这种语言环境的熏陶。

某某家

在《伤寒论》中二十次出现“某某家”的说法,如风家,喘家,淋家,疮家,亡血家,汗家等等,“家”字在此指素患有某种宿疾,或有某种喜好的某类特殊群体的人,在我地方言土语中称妇女是“妇道人家”或“女人家”,在《伤寒论》中还有许多方言土语,如“不中与之”的“不中”,学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理解方言土语的含义。

不中与之

《伤寒论》第16条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第条云:“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五版教材解释为:“不中与:即不能再给病人服用。”实际上,不中(音zhōng)就是不行,这个意思不但南阳人用,河南省广大地区也用。“不中与之”是一个倒装句,即“桂枝与之不中也”,“柴胡与之不中”,前者是说太阳坏病给患者服用桂枝汤不中(治不好),后者是讲心下痞证不在胸胁,是中焦气机痞塞,非少阳之半表半里,也非有形邪结之结胸证,故给患者用柴胡汤不中,应该用半夏泻心汤。

不了了

《伤寒论》第条曰:“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五版教材解释:“目中不了了:即视物不清。”第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第条:“伤寒五六日,……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对此两条中的“不了了”,历代注家及教材皆回避不释。实际上,“了”,音līǎo,指结束、完毕。“不了了”,即没完没了,引伸为缠绵不舒服。第条是指眼睛转动不灵活,一直不舒服。第条指其他症状基本消失,就是还一直有点烦躁。第条指阳微结证,小柴胡汤治其外证,但里气未和而一直不适(里热未除),故使大便通畅而病解。现在南阳人在说此事尚没完结时仍说“这事儿咱还不了”。

《伤寒论》第条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第条云:“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腹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哕”有何表现,历代伤寒注家及教材均未论述,在《金匮要略》中“哕”均释为呃逆。其实“哕”,音yùè(四声),指呕吐,这在南阳人的方言中使用最广泛,将吐之有物者称“哕”,将欲吐而吐不出物者称“干哕”。就《金匮》中“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来看,此两方我们现在在临床上仍是用来治疗呕吐之证。

强几几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4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说明筋脉拘急,而筋脉拘急多为寒邪收引所致,如果是寒邪侵犯人体,寒主收引,汗孔也将随之闭阻,应该是无汗的,在出现“项背强几几”的同时,又有汗出恶风,从表面现象上看拘急与汗出似乎不太吻合,所以说“反汗出恶风”。

“项背强几几”的“强几几”读作jiāngjījī,是南阳一带的方言,当地人们对身体上似疼非疼,似痒非痒,拘急不舒,难以准确形容的情况,在名词的后面加一个“几几”来描述。

譬如“疼几几”“麻几几”“酸几几”“痒几几”等等,也有说成“麻唧唧”“痒唧唧”的,总之是没有实质性的具体含义,只是一个语气词罢了。

宋金时期的医家成无己在他的《注解伤寒论》中,将“几几”注解为:“几几,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

大意是说:几几,就是伸脖颈的样子,像小鸟一样走动时候伸缩脖颈,摇动身子,项背强的病人,活动时也是这个样子。

成无己对“几几”的注释,其来源大概是《释音》对“几(无挑钩)”的解释:“几(无挑钩),音殊,短羽鸟飞也。”自此后世其他医家大多将“几几”读作“殊殊(shūshū)”了。

成无己之所以如此解释“几几”,首先从读音而言,大概因为他是山东聊摄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那里的方言中,将“束束”或者“酥酥”作为形容词词尾,由于平舌音和翘舌音的习惯不同,经常会出现譬如说“强束束”“麻酥酥”等口语。

其二是古代的竹简、木简或者刻板印刷都不很规范,或者年久磨损,“几几”的挑钩不够明显,致使成无己将“几几”误认为“几(无挑钩)”,但所表达的意思则与项背强几几的病人表现比较相符,通常有项背强急不舒的病人,总想伸伸脖颈或者扭转脖颈几下,来缓解症状。

虽然成无己的注解意思也符合该证的临床表现,但若从原意来看,读作几几更符合仲景所处的语言环境,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不妨两种读法并存。

懊恼

《伤寒论》中说:“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懊恼”一词,在南阳方言中,应读作wānóng,读作àonǎo或者ǎonóng都不合适。

“懊恼”(wānóng)既是心理症状,又是生理症状,即心烦与恶心的合并表现,想呕吐又不能呕吐的说不出的一个症状,南阳人在形容看到或者接触到肮脏的东西时的一种反应。

另外如果吃了过量或者过凉东西,胃中满闷,恶心欲吐不吐,也会以“懊恼”来形容。

所以这里的“懊恼”是无形邪热扰动心神,伤及胃气的双重表现,既有生理上的恶心欲吐的表现,又有心理上的厌烦不舒的心态,单纯解释为“心烦”的心理症状或者是“恶心”的生理症状都不够贴切。

正因为是无形余热上扰胸膈,所以治疗时,采用轻清宣散的栀子豉汤,发越胸胃之间的邪热。

清浆水

《伤寒论》第条“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枳实栀子豉汤方以炙枳实三枚、栀子十四个、绵裹豉一升,以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

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关于方中的溶媒“清浆水”,具有“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的作用。然而清浆水究系何物?有多种说法:如酢浆水说、米泔水说、米浆水说、菜浆水说、食用浆澄清液说、浆线水等。

要了解“清浆水”究竟是什么?先了解南阳大众食品“浆面条”,它是用发酵的酸浆水下面条,里面再放些豆芽、芹菜、韭菜或其他青菜,就是浆面条了。

浆面条放到嘴里,首先的感觉是酸,这和醋的酸味截然不同,是一种淡淡的、绵绵的酸味。浆面条属发酵食品,像酸奶一样有营养,容易被消化吸收,里面的芹菜或其他蔬菜,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搭配合理。

做浆面条的主料,是将用水泡过的绿豆加入适量的水粉碎后,经放置发酵而成酸浆水。

未经发酵的、上部比较澄清的、不带绿豆淀粉的就是“清浆水”,在炎热的夏天,南阳农村至今还有磨绿豆浆水喝的习惯,用来清火解热,其实就是取绿豆能够去火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

中国是绿豆的原产地,古代叫它菉(lú)豆,西汉司马相如的赋里就提过菉豆。

本证是伤寒病后劳复,虚热(非阴虚有热)再生,故以清浆水煎药,增加药物的清热除烦作用,至于为什么长时间煎煮,大概是担心过于寒凉,遏阻内热外散。

白饮

《伤寒论》中明确称为散剂有7个,除了文蛤散以沸汤冲服、瓜蒂散以热汤煮香豉成糜和服外,其他散剂比如五苓散、四逆散、半夏散、牡蛎泽泻散、三物小白散等等,均以“白饮和服方寸匕”,关于“白饮”,也有不同的说法,考“白饮”有三种解释:

这里的“白饮”是在做大米干饭的过程中涳出的米汤。南阳民间用大米或小米做米饭有三种做法,一种是流质的,质地较稀,称作“熬米汤”;一种是半流质的,质地较稠,称作“馇米饭”;一种是固体的,称作“焖干饭”。

在焖干饭的过程中,首先将米煮熟,然后用蒸笼布滤出或者直接倒出多余的米汤,再上火蒸成干饭,而这滤出的米汤就是“白饮”,也叫“白汤”,有如牛奶一般细腻,且有很浓的米香,具有养胃健脾的功效,在过去奶粉、牛奶奇缺的时代,是育儿最好的代乳品。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方中用粳米煮熟即是以米汤养胃的目的,和白饮和服散剂有异曲同工之妙。

索饼

《伤寒论》第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其中提到“索饼”一词,“索饼”究系何种食物?

《释名·释饮食》:“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王先谦补证引成蓉镜曰:“索饼,疑即水引饼,今江淮间谓之切面。”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麪条子》:“索饼,乃今麪条之专名。”从南阳地方的饮食习惯考证,“索饼”大约有两种指向,其一即是前面所说的“面条”,分为汤面条,即连汤带面条一起的一种吃法;捞面条,即将面条煮熟后捞出,加上炒菜或者蒜茸搅拌后食用,是中原尤其南阳一带人们的最爱。

其二是“加汤煎饼”,具体做法是将适量的面和水一起搅匀,成流质糊糊状,有条件的还可掺入鸡蛋,锅加热后放少量食用油,倒入面糊,摊成尽可能薄的软饼,称作“煎饼”,成熟后在锅中用铲子切成细条状,旋即加入适量水,水沸即成,是一种既方便、简单又快捷的饮食,可以称作中式“快餐”。

不论是汤面条或者是加汤煎饼,都是一种流质、柔软、易于消化的面食,对于作为是否患有“除中”证病人的诊断性饮食,都是能够起到应有作用的,但加汤煎饼制作比面条容易、方便、快捷。

根据《释名·释饮食》所载名称,结合南阳地区饮食习惯,以及两者的制作程序,个人以为,《伤寒论》中的“索饼”所指,应是“汤面条”,至今仍有以蒜茸捞面治疗泄泻的用法。如果在不方便制作汤面条的条件下,“加汤煎饼”也可同样用于是否“除中”证的诊断中。

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让更多人看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医院就医★

掀开祝由的神秘面纱

说一说那些民间的养生窍门

茉莉入药一室香,健胃消愁不用愁

一名西医对五运六气的认识和应用

这个小儿不吃药,不打针的好方法,你应该知道!

“海的女儿”的养生经——双脚同时写“马”字

女性滋阴有讲究

你知道中药里的“寒将*”和“热将*”都是谁吗?

你知道中药里的“寒将*”和“热将*”都是谁吗?

谈谈中医的“悟性”

只要是生病,都是先虚而后病!

处方用药技巧!(实战运用)

中医调气血5个步骤(气血不正,五脏皆病)

16个高手的治病绝招!!

详解中医怎么把脉!

学古人减肥,放心做吃货

纯阳为仙,纯阴为鬼!阳气少则神气差,中医看病先看神!

历代名医总结的中医诊病口诀!

他说,你不知道,我在住院期间看到很多被配偶抛弃的病人

冬季菌菇最养人,补钙、养胃、抗癌,会吃的人都这样搭配,千万别错过

西医病名vs中药治法

望闻问切齐全(本篇不但是四诊基础,也是四诊精华!!!)

仲景附子法!(附子实战运用)

五运六气,你的生辰决定了你的体质

生命:有不堪承受之轻!

余浩: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

人们常说的“肾亏”(肾虚)指的是什么?

治痔疮的良药,数它最好使!

公孙穴:脚上的“皇帝”穴!

金疮要药--三七

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说“节气灸”

猪肉竟是一味药!补气血、润肌肤,护血管…老夫妻这么吃,活过岁!

46种中药掺假

猪肉竟是一味药!补气血、润肌肤,护血管…老夫妻这么吃,活过岁!

46种中药掺假

不依靠特效药,赵绍琴谈中医治疗白血病

年龄越大,个子越矮?抻筋拔骨走步法,让气血充盈,身姿挺拔

古人“六不治”和今人“六不治”

一个方子,五脏之寒统统散掉!

味常用中药名的由来和释义!

李孔定:急症用药宜重宜专

心脏好不好,脸的气色会直接告诉你!几个小妙招,拥有“强心脏”!

冬季温阳补血第一方:当归生姜羊肉汤

胖在你身,虚在脾上!调理脾虚肥胖,就看这篇!

气温骤降,你的棉毛衫裤会“发热”吗?

购买实体中医教材: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针灸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推拿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在线阅读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热文推推荐


  
  
  
  
  
  
  
  
  
  
  
  
  
  
  
   .

==================================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排行

年6月文章排行

年5月文章排行

年4月文章排行

年3月文章排行

年2月文章排行

年1月文章排行

年12月文章排行

年11月文章排行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汇总

年6月文章汇总

年5月文章汇总

年4月文章汇总

年3月文章汇总

年2月文章汇总

年1月文章汇总

年12月文章汇总

年11月文章汇总

年10月文章汇总

年9月文章汇总

年8月文章汇总

年7月文章汇总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