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日份功课排病反应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临床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0831/4688851.html

服药初期出现不适怎么办?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医院里,病人或家属怒气冲冲来找医生:

“吃了你的药,拉肚子了!”

“怎么吃了你的药,吐得那么厉害!”

......

当真的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妨先冷静下来好好沟通,因为未必是不良反应,也很可能发生了“排病反应”。

在中西医治疗过程中,患者有时会出现短期的不适症状,并且通常发生在治疗初期。

这种类似“旧病复发”的生理现象,称为“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并不是治疗的副作用,而是治疗过程出现的正常现象。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分析,产生排病反应的原因在于:

通过服药以后人体脏腑有了能力去排出废物,通过人体组织液,血液,最终通过人体泌尿、大肠、以及皮肤表面将废物排出。

废物在排出的过程中,必须经过血液,血液当中废物的浓度增加了,人体会在短期内有不适感产生。

典型的表现就是:

吃药以后,当药力达到一定程度,原有病灶突然症状反应激烈。比如服药初期的几天,原有的头晕头痛、走路不稳等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就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处理方法:

需要医生果断的在排病反应与副作用之间做判别,并耐心告知患者,通过有效的沟通,消除患者的心中疑惑,继续服药,不至于因患者主观上的担心,而拒绝接受治疗,导致放弃治疗。

什么是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也称“自和反应”

当将中医技术手段如针刺、艾灸、中药等运用于患者,会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为身体补充阳气、调动机体脏腑经络之正气的作用。

排病反应是机体正气在一定条件下奋起抗邪,迫使病邪以相对猛烈的方式排出身体的一种积极反应。

“邪之来路,即是邪之去路”,患者可出现一系列身体反应,如泄泻、汗出、眩晕、皮疹、口疮、鼻衄、齿衄、便血、呕吐等,之后患者精神恢复疾病好转。

排病反应属于中医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思想——“因势利导”。

出现排病反应时,继续服药即可。随着邪气的排出,不适症状会慢慢消失,病情也会逐渐好转甚至痊愈。

排病反应发生的原因

古人早已肯定了排病反应的存在

汉代《伤寒论》中首次提出“阴阳自和”的概念: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比较重的排病反应,被称为瞑眩反应。

《说文解字》中曰:“瞑,翕目也”;又曰:“眩,目无常主也”。故瞑眩反应是指服药后严重的头昏目眩的症状。

《尚书说命上》说:”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这句话是说,治病服药如果不经过“瞑眩”阶段,疾病就难以治愈。

这里的意思就是,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排病反应,是病情向愈的佳兆。

随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对瞑眩的认识也渐为丰富。

岳美中先生说,凡服非吐下剂而出现吐下且药后病情好转或痊愈者,皆是瞑眩之象。

他并明确指出:“深痼之疾,服药中病即瞑眩,瞑眩愈剧,奏效愈宏”。

病邪侵犯人体,运用药物鼓舞正气,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正气欲把体内的邪气向外排出,而病邪排出体外需要一些合适的途径。

若病邪从体表排出,会出现汗多、皮疹等;若病邪从口鼻排出,会出现口疮、齿衄、呕吐、鼻衄等;若病邪从二便排出,会出现泄泻、尿频等。

出现排病反应,表明正气正在努力将邪气向外排,逐步达到“阴阳自和”的状态,预示着病情好转,是疾病向愈的表现。

此时由于患者往往有主观不适的反应,有时医生也会难以把握,从而错失治疗疾病的良机,其实这种反应只是暂时性的,随着病邪的排出,不适症状也会慢慢减轻,此时当继续服药,乘胜追击。

是否出现排病反应,出现何种排病反应,与患者体质、病程、病种及治疗有关。

排病反应易与疾病新出现的临床症状、药物的毒副作用或用药失误相混淆,其鉴别要点在于出现不适症状的持续时间、程度轻重及药后病情的变化等。

“排病反应”常见不适症状举例

《伤寒杂病论》中有详细记载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为后世临床治疗疾病奠定了基础。书中记载了许多服药后的排病反应。

1.鼻衄

鼻衄是常见不适症状,但有时又常是风寒邪气排出的途径,不必止血。

2.汗出

汗出有多种情形,如微汗、战汗等,很多情况下是风、寒、湿等病邪外排的表现,无需止汗。

3.“虫行皮中”

顾名思义,是指皮肤出现痒如有虫爬一样的感觉。正邪交争于肌表,故会有“虫行皮中”之感,虽有些许不适感,但也常常是风湿邪气排出的途径,继而病邪随汗排出体外。

4.呕吐

呕吐有时是有形实邪排出的表现,无需止吐。

5.泄泻

泄泻属较为常见的不适反应,却往往是水湿之邪向体外排出的现象,不必止泻。

6.眩晕

眩晕也常常是病邪欲外排之象,严重的眩晕即“瞑眩反应”,是疾病向愈之征兆,不必特别处理。

7.下血

下血有时是因为有瘀血停留于体内,故当用攻逐瘀血的方药使得瘀血向外排,无需止血。

8.小便*赤

小便*赤表现为小便颜色上的异常,有时是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体外的表现,无需处理。

“排病反应”不是不良反应!

排病反应不是ADR,也不是ADE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定义是:

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该定义排除了药物过量、用药失误等情况。

而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drugevent,ADE)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

排病反应是在辨证准确,炮制、煎煮方法无误的条件下发生的,无需回避。

如果明确判断为排病反应,应嘱咐患者静养,药势过后,身体自然平稳。

中药不良事件与排病反应容易混淆:不良事件过后,身体衰弱,病情加重;排病反应大多为一过性,是机体的良性反应,反应消失之后病情向愈。

正确区分排病反应与中毒反应,决定着后续用药,也影响疗效和预后分析。

参考·文献

1.浅论《伤寒杂病论》中的“自和反应”,赵鼎,环球中医药,-02-06,期刊.

2.破格救心汤真空袋用法的用药安全性研究,卢晓鹏,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01-09,期刊.

3.浅谈针刺后排病反应,周睿,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05-28,期刊.

4.元气论在中医学的核心地位及元气、脉、证三位一体的系统论述,赵常清,包头医学,-12-30,期刊.

5.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吴文笛,云南中医学院,-09-01,硕士.

6.基于吴荣祖扶阳理论临证经验探赜治疗虚寒型胃痛临床研究,姜莉云,成都中医药大学,-06-01,博士.

7.国医大师朱良春安全应用虫类药之经验,刘西强,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05-20,期刊.

8.呕吐痰涎排病四则,郭硕,山东中医杂志,-03-05,期刊.

9.瞑眩反应的临床规律探讨,阳宏伟,广州中医药大学,-04-01,硕士.

10.超量使用中药安全性的研究对策与思考,韦姗姗,中医杂志,-10-02,期刊.

11.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辨析,刘沛,中国医药导报,-03-25,期刊.

12.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辨识,江海涛,实用中医内科杂志,-03-25,期刊.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