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丸所引发的思考
方艺伟
四神丸最早出自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治疗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泻腹痛等证。肉豆蔻(二两)、补骨脂(四两)、五味子(二两)、吴茱萸(浸,炒一两),上为末,生姜八两,红枣一百枚,煮熟取枣肉和末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或食前白汤送下。”虽然其他书籍也有提及此方,但因此书明确说明了四神丸的组成药物、剂量、用法和用量等等,且后世方书之四神丸多参照其内容而定,所以认为四神丸出自《证治准绳》更为恰当。
一直以来四神丸被当作治疗脾肾阳虚之五更泻的有效方、常用方。方名“四神”,正如《绛雪园古方选注》所说“四种之药,治肾泄有神功也。”但是四神丸所治疗的五更泄泻其病机是否就是单纯的脾肾阳虚呢?如果不是,四神丸又与一般的温补脾肾的药方又有何区别、四神丸的配伍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等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围绕四神丸为主线,讨论五更泻的病机,及四神丸的配伍特点。
泄泻
五更泻“非”肾泄
探讨五更泻与肾泄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对于五更泻病机的理解,进而理解四神丸的配伍特点。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五更泻和肾泄等同起来,如:《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词典》解为:“五更泄,病证名。清晨五更之时即泄。即肾泄,又名五更泻、五更溏泄、晨泄、瀼泄。多因肾虚所致。”又如:《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肾泄神方》曰:“肾泄者,五更溏泄也。”“其原为肾阳虚亏,既不能温养于子脾,又不能禁固于下。”似乎五更泻就是肾泄,即肾阳虚衰亦或脾肾阳虚所致的结果。
其实二者有着一定的渊源,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其内涵就是一致的,五更泻与肾泄不能等同,五更泻也并非都是脾肾阳虚所致。五更泻即“五更”发生的泄泻;肾泄多是肾衰,失闭藏之职,命火熄而水独流,故每在五更天将明时,必洞泄二三次的疾病(即五更泄泻)。前者从病因病机命名,晨起可以出现五更泻的症状,而后者更强调症候特点,病因相对复杂。所以二者可能有重合的地方,但不能将二者等同。
为何我们要强调五更泻与肾泄的关系呢?原因在于五更泄泻,病因复杂,酒积、寒积、食积、肝火也可以导致五更泄泻。况且命门火衰之五更泄泻的发生也并非在阴寒最盛的三更(子时),这就说明了脾肾阳虚并非其病机的关键所在。那么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之五更泻的关键应该也不在于其温补阳气。那其病机及四神丸配伍的关键应该在哪里?
五更泻病机之我见
五更泄,又名肾泄、肾虚泄、鸡鸣泄、晨泄等。古人之五更是指自*昏至拂晓一夜之间,有甲、乙、丙、丁、戊五个关键时间点,谓之“五更”,而五更约是现在凌晨3-5点的时候。但据临床观察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五更泻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凌晨4-6时,夏季时间靠前,冬季则靠后。
所以五更泻应该不只局限于3-5点之间,应该是包括鸡鸣到天亮之前这段时间。而鸡鸣至平旦为寅卯时,在五行属木,属少阳之气,且黎明之时太阳东升,东方属木应肝,也为肝木疏泄生发之象,故鸡鸣到天亮之前这段时间正是肝之主时,是一日之中肝气生发最旺盛的时候。《素问·金匮真言论》曰“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又曰“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回忆之前所治两例泄泻,其特点是早上6点多泄泻,而其余时间均无泄泻发生,当时均着眼于肝而兼顾其病情加减,或清利湿热,或养血,均迅速治愈。所以“五更泻”从五脏角度讲应与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各种类型五更泄泻虽然表现不同,但其共同特点都是发于“五更”,这便是五更发生的泄泻与普通的泄泻的区别。因此我认为肝的病理变化可能是自愈疾病的关键所在。那么四神丸所治疗的五更泻又有什么特点呢?又和肝有着什么联系呢?
被小瞧的四神丸
国家十一五七年制规划教材《方剂学》讲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而四神丸所治五更泄泻的患者,其表现也的确会有脾肾阳虚的症状,那么这种类型的五更泻和普通脾肾阳虚的泄泻有又什么区别?
四神丸中一共有六味药,分别为: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红枣。倘若真的如教材所说,那么用肉豆蔻、补骨脂即可,即所谓《二神丸》足以(姜枣调和脾胃多用可忽略),又何必加五味子和吴茱萸?其谓吴茱萸温脾肾散阴寒,五味子收敛固涩,助肉豆蔻、补骨脂涩肠止泻,此说可解释脾肾阳虚之泄泻,但若用于解释其治疗五更泻的原理,恐怕太过轻描淡写,且临床脾肾阳虚之五更泄用附子理中、二神丸等,纯粹的温里散寒、收敛固涩也未必有效。这说明配伍的关键不在于肉豆蔻和补骨脂,而在于五味子和吴茱萸,其二者同用即为《普济本事方》之五味子散,可治肾泄,也证明本人的想法有一点的可能性。那这两味药在方中又是起着什么样作用?吴茱萸味辛苦性热,不仅可以温里散寒,又可以疏肝气之郁滞,使得肝气调达,自然不容易克土犯脾,这不正恰合五更肝气欲生发疏泄的特点?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正是如此。
所以关于四神丸所治之五更泻,我大胆猜测其病机特点为脾肾阳虚,寒湿内生,命门火衰则失闭藏之职,火不暖土,亦或脾阳自虚,则运化失司。加之水不生木,木气为寒湿阴泄所困,本于“五更”之旭日东升时分,随天地万物之生发而欲疏泄,但肝木为寒湿所困,欲疏泄不能,故郁而犯土,发为五更泄泻。其所致之五更泻的病机有着以脾肾阳虚为基础,而肝气郁滞为其关键的特点。所以四神丸中以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收敛固涩,针对其脾肾阳虚;而吴茱萸疏利肝气之郁滞,兼以温里散寒除湿,配之姜枣调和脾胃而恰合病机。那么问题又来了?剩下五味子一药又作何解释?
五味子味酸甘,一来补肺,以佐金平木,与吴茱萸一肝一肺,一散一收,一升一降,恢复肝肺之平衡,使肝气条达舒畅。《内经》言辛以补之,酸以泄之不正是如此?二来,泄泻为大肠传导失司之病,五味子可涩肠止泄,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又有腑病补脏之妙。其三,有补肾以助补骨脂温补肾脏之功。我认为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来概括四神丸的作用未免太过草率,也有违“四神”之名,其从“火”土、水木、金木、木土等五行生克制化来调整脏腑,针对病机而丝丝入扣来立法谴方确实不负其“四神”之大名。(四神丸主要有四味药,除了吴茱萸)
总而言之,四神丸并非专治五更泻,五更泻也并非都是四神丸所能处理。但四神丸治疗五更泻的原理,却有许多值得思索的地方。其组方既考虑到脾肾阳虚的病机,又抓住肝气郁滞的关键,同时又考虑到肝肺等脏腑的关系,调整脏腑关系以治疗疾病,可谓将《内经》“魄门亦为五脏使”的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但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因理论水平有限,临床经验不足,终究还是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弊,五更泄泻病机的关键是否在肝,四神丸之配伍特点是否如此,有待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来验证。
文字:方艺伟
文编:柯秀煌
编辑:*学轩
审核:杨欣欣*瀚玮*瑜馨郭冰盈余雪淳
指导老师:杨雯王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