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新手上路
- 1
- 11
- 2020-03-27
|
1#
t
T
发表于 2025-05-04 18:52
|只看楼主
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医院曹玉雪医师丨启航新健康博士专家团 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 医生,我是不是体内有湿。 或者: 医生,药里面给我加点祛湿的药,我湿气重。 “湿气”成了老百姓口中的流行词。 那么,今天就来科普一下中医的湿, 它是如何产生的? 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我们又应该如何来防治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湿本身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 自然情况下, “风、寒、暑、湿、燥、火” 是自然界的六中清气。 超过一定限度, 或者当身体不能适应时, 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把这种导致疾病的湿称为湿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湿邪的来源有二, 一是外感,二是内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感 这个很好理解, 外感就是外界环境中的湿气过多, 人长久呆在这种潮湿的环境中, 就会容易感邪为病。 内生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个就要提到中医的水液代谢。 中医认为, 水液来源于饮食, 通过脾胃运化生成精微物质, 肺的宣发肃降将其敷布全身, 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将其排泄。 另外肝的疏泄功能通过影响脾胃, 间接影响水液代谢的平衡。 如果水液不能正常循环, 或留于某一局部, 就会出现湿浊内生。 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湿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常情况下, 肺、脾胃、肾功能正常运行, 体内是不会有多余的湿的。 当然这里的肺脾肾的功能 千万不要等同于西医的肺脏、脾脏和肾脏, 从而闹出 “医生,我有肺气肿,我是不是肯定有湿?” 又或者 “医生,我脾脏切掉了,湿运化不了怎么办” 这样的笑话。 因为 中医五脏的功能和西医脏器的功能 不一样! 不要把两者混淆。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 我们中医肺、脾胃、肾的功能呢? 01 一方面 先天禀赋不足 或者久病咳喘,或者年老体衰等 这部分病人容易出现肺、脾胃、肾功能异常; 另一方面 正常人长期嗜食肥甘厚腻 通俗来讲, 就是成天大鱼大肉, 或好吃甜食,或抽烟饮酒没有节制, 脾胃运化不掉这么多肥甘, 只能是积于体内,导致痰湿形成, 从而出现肥胖、便秘、口臭、舌苔厚腻等症。 另外 有的人长期好吃寒凉 如冷饮、冰激凌、寒冷季节仍多吃生冷瓜果, 或者长期服用一些寒凉的药物, 损伤脾胃的阳气,导致寒湿形成。 短期之内可没有明显症状, 长期引起脾肾阳虚,出现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腹中冷痛,或者泄泻、 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甚则腹胀如鼓; 或夜尿频多, 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的人长期久坐不动, 或熬夜,或脾气暴躁 或房劳过度等不良习惯 也会引起脾、肝、肾功能的异常, 这些不单单会造成内湿形成, 往往会导致其他方面的功能失调,危害不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老百姓想要没有湿气, 就好好好保护自己的脾胃、肝、肺、肾啦! 02 体内有湿邪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02 根据湿邪停留的部位, 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湿邪阻滞头面 头重、头晕、目眵多、面目浮肿等 湿邪阻滞胸腹 胸闷、腹胀、乏力、腹部肥软、 纳差、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 湿邪阻滞关节 关节沉重疼痛、活动不利、缠绵难愈 湿邪停留皮肤 皮肤肿胀、或油腻,湿疹、瘙痒等 注意 有些症状湿邪阻滞会导致, 但是反过来推理可不一定成立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头晕、乏力、胸闷等, 千万不要反过来推理认为自己有湿。 老百姓有问题就喜欢上网查, 然后根据网上提供的某个特效方拿来便用, 也不管自己适不适合。 要判断有没有湿, 一定是一系列症状加上舌脉综合起来判断, 不能单凭一个或几个 给自己戴上湿气重的帽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如何来防治体内的湿气呢? 03 首先要打破一个认识误区, 很多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吃药根除体内的湿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医生也只是给开药, 不对病人进行生活习惯方面的宣教。 要知道, 大多数疾病都是 “三分治,七分养”。 临床上很多疾病的产生都可以 从他的环境或者生活习惯、 或者性情上找到致病的源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从源头上进行改变和预防治疗, 上述诸如熬夜、冷饮、肥甘照旧, 那么再高明的医生 也不可能完全根除他的疾病。 因此,理想状态下, 治疗一定是在 良好的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的 基础上进行的。 然而,理想往往是理想。 有些致病因素无法改变, 那只能寄希望于医生通过药物 把饱受蹂躏的肺、脾、肾、肝等脏腑功能 提高一点, 把体内积聚的湿气祛除一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理想状态下, 建议不要久居潮湿之地, 或长期从事水下运动及工作等。 另外饮食上 不要长期暴饮暴食、 嗜食肥甘厚腻烟酒 及生冷瓜果; 保证睡眠,加强运动, 不要过劳,保持性情平和。 中医祛湿的药物和方法很多, 老百姓上网都能查到, 诸如薏米、白扁豆、芡实、山药、 冬瓜、白萝卜、陈皮、荷叶等 均有利湿的功效。 老百姓不妨可以借鉴一下, 但需适可而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只是祛湿, 而不知 调理脏腑的偏盛, 或者不知道 湿邪常合并寒、热、气滞、血瘀等 其他病理状态, 这样达不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至于如何调理脏腑的偏盛, 如何辨别兼夹及治疗, 这方面还是交给 专业的中医师进行判断和处理。 |作者简介| 曹玉雪 主治医师 门诊时间: 医院中西医结合咳嗽专病 周四下午 门诊5楼46号诊室 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作为主要研究者 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为 气道炎症性疾病发生机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擅长咳嗽、哮喘、慢阻肺等气道炎症性疾病 以及肺癌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