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处暑时节气温不会异峰突起,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即将出暑。上海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徐中菊提醒,这个时候需要应对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祛湿,二是解乏。
“处暑时节,天地间的阳气趋向收敛,天气由热转凉,阳气逐渐下沉,阴气逐渐上升。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需要顺应天地阳气的内收,同步贮存体内阳气,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徐中菊介绍,顺应秋季收敛的特性,才能平静地度秋。
徐中菊介绍,处暑养生的重点在于调整睡眠。天气由热转凉的变化中,常人存在调节适应期,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这就是“春困秋乏”中的“秋乏”现象。“起居作息方面要特别注重睡眠的质量,积极调整睡眠时间,以适应节气的变化。应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以前入睡,并保证早睡早起,晨起后适当运动。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另外,这个季节因多吃养阴生津食物。“随着天气渐渐转凉,不少人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而预防的办法是及时补充水分。”徐中菊介绍,和夏季补水不同,秋季晚上可以喝点蜂蜜水,有助于润肺祛燥,也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也可以使用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益气保健的食物。
徐中菊介绍,处暑时节,秋燥易犯,宜清肺、滋阴润燥,可以艾灸取穴:风池、委中、足三里、涌泉。
风池: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委中: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左右腿各一。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左右腿各一。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左右腿各一穴。
处暑期间容易造成口鼻干燥、咽干等干燥症,“光华本草”团队建议可以配制适合的草药,回家煎茶饮用,清热润燥。
百合: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
功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量:6-12g。
麦冬: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功效: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
用量:6-12g。
玉竹: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常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量:6-12g。
石斛:兰科植物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
功效: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
用量:6-12g。现在也有鲜品销售,可用料理机打碎服用,用量在15-30克,注意鲜品置阴凉潮湿处,防冻。
“光华本草”团队提醒:麦冬、玉竹、百合、石斛等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药物,非常适合平时煎煮代茶饮用,但因性寒,不可过量饮用,免伤脾胃,脾胃虚寒、大便稀溏的人群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赵 立
编辑:李冰倩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上观号作者: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