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之后,很多人都有虚症,比如体倦乏力,心慌气短,胃口不佳,大便溏泄,自汗盗汗,失眠多梦,性功能减退等。
几乎所有中国人,不论信不信中医,看没看过中医,都会听过“虚”概念。比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肾精虚,等等。这些概念普通人听后大多会一头雾水。
如果大家仔细看一看这些错综复杂的“虚”,就会发现规律,其实这些概念就是气血阴阳四个字与心肝脾肺肾五个字的不同组合。此外还有胃阴虚,胃阳虚,胃气虚,但是没有六腑中其余五腑虚症的概念。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归纳命名了以上的这些证型。
这些所谓的虚证,不论是什么脏腑虚,都离不开“气血阴阳”。在中医的概念里,阳和气同类,主要指人体的功能;阴和血同类,主要指人体内的物质。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阳化气,阴成形”。所以归根结底,所有的虚症都可以归结为“气血虚”三个字。
那么气血是怎么来的呢?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所以尽管导致人体气血虚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脾虚!
中医概念中的脾,不同于西医概念中脾。西医概念中的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结,主要功能是解毒。中医概念的脾是个功能单位,有吸收水谷精微转换成气血的功能,和运化水湿排出人体代谢废物的功能。因此,中医所说的脾,不是任何一个解剖学上的器官,而是很多器官的总称。所以,脾虚不仅会导致人体气血不足,而且还会生痰,生饮,生湿,导致各种疾病。
只要您了解这这些,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补脾就能补气血,补气血就能改善人体大部分虚症!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条条文,方,后世医家总结了核心思想只有六个字:“保胃气,存津液”。中医认为脾胃互为表里,胃气就是脾气。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方子被后世称为“经方”。孙思貌说过:“仲景之方,用之多验”。为什么“仲景之方,用之多验”呢?就是因为张仲景抓住了人体健康的根本:脾胃功能。元代医学家李东桓继承了仲景的学术思想,著有《脾胃论》一书。书中认为很多疾病都会影响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失常也会产生很多疾病,因此很多疾病都要先从脾胃论治。
脾胃疾病的症状很多,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您有脾胃疾病,希望您及早治疗,否则不仅是脾胃问题,会影响您的整体健康。
如果没有脾胃疾病,或是脾胃疾病不严重,又有一些虚症,但不想吃药,有没有食疗的办法呢?当然有,那就是多吃山药!
山药是常用食材,更是一味作用极大的中药。山药可入肺,脾,肾经,气阴双补,不燥不腻,是气血同补的良药。而且物美价廉,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价值和作用。
山药主要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作用。可以治疗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常被中医用来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症。
山药品种很多,其中药效最好的河南产的怀山药,也叫铁棍山药。怀山药在药房的售价很高,我们用来食补,用生山药即可,而且生山药还有烘干后加工成药材的淮山药没有的功效。
山药虽然好,但也要会吃。如何吃才能发挥山药最大的功效呢?如果您感兴趣,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