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www.pfzhiliao.com/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是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的基础方,也是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被公认为当今十大名方之一。临床应用特别广泛,据统计几乎覆盖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男科等临床各科疾病共计种。
?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甘草已上各五分,炙人参去芦,三分,有嗽去之,已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从现代方剂学来看,补中益气汤中:
君药:黄芪
本方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证,治当益气健脾,升阳举陷,故重用黄芪为君药,取其甘温之性,归脾肺经,既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又能补肺实卫,固表止汗。正如?本草正义?言: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本草求真?说: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医学衷中参西录?言: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符合李东垣所言“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位也,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脾胃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
臣药:人参、炙甘草、白术
方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证,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虚,所以臣以补气要药,较黄芪更侧重于补益脾胃的人参、炙甘草,可以温补脾胃,正如?药品化义?中所言,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泄,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
由于脾胃得健,清阳得升,则内热自除。故?脾胃论?说黄芪、人参、甘草三药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甘温可以补气,治本退热之意。再配具有健脾燥湿的白术,以上三药,甘温补中,与黄芪配伍相辅相成,益气健脾之功尤显,共为臣药。
佐药:当归、陈皮
血为气之母,气虚日久,必损及营血,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补血之力益彰,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所说: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体虚损之病,无所不宜。清阳当升不升,则浊阴当降不降,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气机不畅,故配伍理气和胃的陈皮调理气机,以助升降,使清浊之气各行其道,诸药相配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使药:柴胡、升麻、炙甘草
以少量轻清升散的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协诸药以升提下陷之清阳。正如?本草纲目?中言: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察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此方配伍极为巧妙,黄芪入脾肺经,一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二则补肺实卫,固表止汗,本方重用为君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补中,合黄芪则补气健脾之功益著,同为臣药。气虚日久,常损及血,故配伍当归养血和营;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故配伍陈皮调理气机,以助升降之复,使清浊之气各行其道,并可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俱为佐药。再少入轻清升散的柴胡和升麻,协诸益气之品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如李杲所云:“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历代医家读东垣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而后人对补中益气汤方也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加减化裁使得临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补中益气汤与肿瘤
当代运用补中益气汤更是渗透到各科各病,在肿瘤科的应用更是基础方剂之一。
补中益气汤抗肿瘤效应研究显示,以本方(党参、白术、黄芪各6份,当归、甘草、陈皮各4份,升麻、柴胡各l份)混合加水煎煮三次,合并滤液,水浴浓缩至每毫升含生药1克,作动物灌胃实验,每天每公斤体重1--2克。结果发现:
(l)对N一亚硝基肌氨酸乙酯诱发的小鼠胃癌有抑制作用,对照组21只动物中12只发生胃癌,发生率为57一1%,给药组37只动物中14只发生胃癌,发生率为37.8%,给药组发生率较低于对照组;
(2)接种宫颈癌小鼠口饲本方后,半数动物的死亡时间比对照组延长6天,瘤结增殖的纵横两径乘积在实验3周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从第5周起比对照组显著减慢,并发现其中2只小鼠的瘤结有退缩现象;
(3)本方对正常小鼠可明显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对荷瘤小鼠可增加其红细胞数,提高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增加白蛋白和甲种球蛋白量及降低丙种球蛋白量,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以上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可改善荷瘤机体的蛋白代谢,防止贫血的发展,增强体力,增加荷瘤机体的抵抗力。
补中益气汤对梗阻后肠功能康复作用
目前有许多关于大承气汤或者复方承气汤内服加保留灌肠等方法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报道。从中医视角来看,术后患者的体质特点是多虚多瘀,在考虑“攻邪”的同时要考虑“扶正”。祛邪不伤正才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者,谓传不洁净之道,变化谓化物之形。大肠主津,有水才能载舟,大肠与肺相表里,肺气的肃降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大肠化物之形。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玄机就在于一个“气”字。
补中益气汤就在于补足中焦丧失之气,使肠梗阻造成的创伤减轻,从根源上治疗肠梗阻。此为塞因塞用;大承气汤为荡涤攻邪之剂,以此来弥补补中益气汤不能快速直接治疗标证的弊端。两剂联合使用可以减少单独使用大承气汤对术后患者的二次损伤。腹中刺痛者,考虑加入桃仁、红花、蒲黄、丹皮、赤芍直入血分,活血祛瘀,瘀去则痛除,新血自生;若腹部胀甚者,加入木香,元胡等行气之品,推动气机运动,保持脏腑功能正常;如若出现恶风怕冷等寒证者,排出外感可能,可以加入炮附子,肉桂和干姜,破除阴霾,迎阳归舍,补足阳气,保证机体的体温正常,维持机体稳态。
癌性肠梗阻病人常常应用造瘘术以缓解梗阻,部分病人可出现短肠综合症,患者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为腹泻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手术产生的病理反射和术后腹腔内环境改变导致神经性腹泻,联合应用强力抗感染药物所致肠道菌群紊乱等,以大便溏薄(便下无黏冻及脓血),甚至如水样,次数增多,纳食不振,小腹坠胀,食入益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少苔,脉细弱为主要症状。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方中重用黄芪以补中益气;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当归养血和营,协党参、黄芪以补气养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诸药配伍使脾胃和调,共奏补脾益气止泻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党参、当归、柴胡具有增强和提高机体免疫、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白术对肠管活动有有兴奋和抑制双向调节作用,可兴奋胃肠道M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促进胃肠蠕动与排空;还可抑制胃肠运动和治疗脾虚证;升麻对氯化乙酰胆碱,盐酸组胺或氯化钡所致肠痉挛均有一定的作用,抑制离体肠段蠕动;陈皮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生姜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慢,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从单味中药组合来看补中益气汤可能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加造血功能,刺激内分泌,促进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生长,增加肠道吸收面积,双向调节肠蠕动的可能。
小结
补中益气汤体现的内伤脾胃学说及脾胃升降理论开启温补学派、胃阴学说之源,后世的王好古、薛立斋、龚廷贤等医家对李东垣的脾胃学说都各有发挥,而且至今还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研究和理法方药。可以说,补中益气汤奠定了中虚气陷证候治疗的基本大法和组方的基本形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相当广泛,但运用时若注意抓住病机,归根究底不外乎3个方面:
①脾不升清,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昏蒙,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症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本方使用需要注意点:凡阴虚发热或水亏火旺所致的吐血、衄血,或真阳虚衰,阳虚欲脱,或格阳戴阳,或命火衰微,五更泄泻,或湿热泻沥,或脉证俱实的实热证等,均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