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只男人会肾虚,女性也要引起重视赶紧测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好 https://m.39.net/pf/a_4789140.html

肾在中医里不仅与人体生殖、泌尿、内分泌等各种功能密切相关,而且还被誉为“先天之本”,内寓精气阴阳。它的盛衰决定了机体生、长、壮、老、死的整个生命过程。肾藏精,主管生殖和生长发育;肾主水,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所以,肾与人的聪慧和思维能力有关;肾主技巧,与人的精细动作和运动能力有关;肾开窍于耳,肾之精上通于目,肾之华在发,所以,从耳、目和头发的情况也可以看出肾气的强弱。

女人也有肾虚

肾虚是指肾、内分泌功能不足或低下,提到肾虚,人们想到的总是男人,因为俗话说“十男九虚”。其实,女人也有肾虚。

张女士,今年45岁,是某公司唯一的女部门总管。事业一直蒸蒸日上,可是最近却总是觉得情绪低落,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老是觉得疲惫,腿脚酸软,腰酸背痛、失眠而且心烦意乱。到医院就诊,诊断“肾阴虚”,给以六味地黄丸服用一月后,症状明显缓解。张女士对自己的疾病很困惑,肾虚不是都指男人吗,怎么女人也会有肾虚?医生告诉她:在生活中,女性肾虚是很常见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一本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论述不但明确指出女子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相关密切,而且,从每个女人牙齿、骨骼、头发、月经等情况,我们可以观察出肾中精气的盛衰,从而判断是否有肾虚。

肾虚探因

女性一般从35岁,即“五七”以后就开始出现肾虚的各种表现,那为什么中年女性会出现肾虚呢?

首先,生理上,女人到中年以后,各种脏器机能逐步减退,记忆力、耐力、免疫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肾中精气也由盛入衰。所以,中医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其次,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所承担的来自社会、工作、生活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年轻女性如果压力过大的也可出现肾虚。

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负担了男人没有的月经、怀孕、生产、哺乳等任务,更易伤阴耗血损气,出现肾虚症状可能比男性来得更早、更明显。因此,女性肾虚更不容小视。

肾虚表现

肾虚一般分为阴虚、阳虚两大类。

通常肾虚可以见到以下症状:腰背酸痛、胫软跟痛、耳鸣耳聋、发脱枯悴、齿摇稀疏、性欲减退。

肾阴虚证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见: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头晕目眩、午后颧红、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脉跳快,每分钟超过90次,中医称为数脉,“数”念“shuo”,读音同“硕”)。

肾阳虚证则在肾虚证基础上见到: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白带清稀、性冷淡、不孕、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润、脉微弱迟(脉跳慢,每分钟不到60次)。

肾虚防治

防治女性肾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生活规律:做到饮食有规律,有节制,起居有常,不妄劳作,适当锻炼。

●畅达情志:强调保持安静的心态,做到少私寡欲,从容淡泊。避免“惊吓”、“恐惧”等不良刺激。

●房事养肾:和谐的性生活是成年人健康的需要。如果长期性压抑或过度的性生活都不利肾的保健。提倡清心节欲,行房有度,切忌醉后或劳倦行房。

●食物健肾:饮食上忌肥甘厚味,忌过咸、寒冷饮食,忌偏食。肾阴虚者可服食山药枸杞粥、龟肉、百合等养阴;肾阳虚可食用黄芪羊肉汤、苁蓉炖鸡睾丸、羊肉、狗肉、韭菜、虾米等温肾阳。

●药物保肾:出现肾阴虚症状的,可选服六味地黄丸(或汤)、六味地黄软胶囊、左归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二至丸等滋养肾阴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见肾阳虚症状的可选服金匮肾气丸、右归饮、十补丸、四神丸等温补肾阳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但都须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相关链接:测一测你肾虚吗?

1.情绪低落,做事提不起精神。

2.小便清长,次数多,在正常饮水情况下,夜尿在3次以上。

3.性能力下降,总是感到疲惫。

4.皮肤干燥,面色苍白无血色,出现斑纹,如黄褐斑、皱纹等。

5.不提重物,走到三楼就两腿无力。

6.坐在椅子上看电视,超过两个小时就感到腰酸。

7.在厨房做饭,站立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就感到两腿发软。

8.总想闭目养神,不愿思考问题,注意力不集中。

9.洗头时或晨起,头发大量脱落(注:每天脱发超过根者,才算大量脱发)。

10.总感到有困意,却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又总是做梦,睡眠质量差。

11.有时莫名其妙心烦意乱,火气大。

若同时出现以上情况中的3种情况,就要警惕肾虚,医院进一步检查。

本平台分享的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医院咨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家庭医药》,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