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读黄帝内经正式认识一下,风邪并不 [复制链接]

1#

写在前面

风邪并不“邪”

中医药常常被误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中医药的表达”。

比如人参大补元气,那么这元气是个什么?怎么来证明?

比如枸杞子补精气,精气又是个啥?如何来证明?

再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风邪?“邪”首先就给人几分玄妙的感觉,风为自然现象,风怎么就邪了呢?又如何证明?

所以,许多人因这些古老的术语和现在科学无法证明的概念,对中医药心存疑惑,望而却步。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正式认识一下,风邪并不“邪”。

《黄帝内经》讲“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它是变化的,可以引起其它病症的产生,如与湿气相遇,形成风湿;与寒气相遇,形成风寒;与热气相遇形成风热......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总而言之,风邪并不“邪”!

“邪”不是迷信、玄妙,它是在形象的表达“变化”之意。

而风邪,是说由风带来的,影响病症产生的因素是变化,是没有一定规律的,它往往裹挟着身体内其它致病因素一起,影响我们的身体,甚至加重病情。

风邪如何而来?

如何侵入我们的身体?

岐伯说:“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能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一、风邪侵入皮肤,形成寒热证。

就是说,风邪侵入我们的身体,常常滞留于皮肤,使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卫气不能外泄。

风邪多变,腠理张开,则阳气外泄使人寒冷;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使人身热烦闷。

身寒食欲减少,身热则肌肉消瘦,所以风邪能使人突然寒冷,不能饮食,形成寒热证。

二、风邪侵入胃,上行至眼角。

风邪从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入胃,循着经脉直至眼角。

1、如果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自然精致,风邪入侵身体后,不容易外撒,最终滞留与体内,成为内热,导致眼珠发黄。

2、如果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阳气就不容易外泄,人感到寒冷,形成“寒中”病症,时常流泪。

三、风邪行于经络,散于肌肉之间。

当风邪由太阳经(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侵入人体,行于经络,散于肌肉之间,最终与卫气(防卫免疫体系,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纠缠在一起,这样一来,肌肉就会肿胀,甚至凸起。

如果这个时候卫气凝滞不运行,肌肉就会出现疼痛和麻木,血气浑浊,导致鼻柱皮色衰败,皮肤溃烂。

四、风邪因气候而侵犯五脏。

1、春季,甲乙日感受风邪,形成肝风。

2、夏季,丙丁日感受风邪,形成心风。

3、长夏,戊己日感受风邪,形成脾风。

4、秋季,庚辛日感受风邪,形成肺风。

5、冬季,壬癸日感受风邪,形成肾风。

(天干地支中的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国特有的历法,用来纪年月日时。)

这些就是风邪侵入人体的方式,通过皮肤、血脉、肌肉、季节,似乎无孔不入,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那么,当这些邪气进入人体五脏之后,它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表现呢?

如何诊察

风邪所引起的症状?

肺受风邪

表现为:多汗、怕吹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夜晚病情加重。诊察时注意眉上部,常常会呈现白色。

心受风邪

表现为:多汗,怕吹风,形体干瘦,易怒,面红。病重时说话不流利。

肝受风邪

表现为:多汗,怕吹风,情绪悲伤,面色微青色,咽喉干燥,易发怒,诊察时注意眼圈发青。

肾受风邪

表现为:多汗,怕吹风,面部浮肿,腰脊疼痛,不能长时间站立,小便不通畅。诊察时注意面部,面色往往发黑。

其它

脾受风邪

表现为:多汗,怕吹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不想动,面色微发黄,食欲不振。

胃受风寒

表现为:颈部多汗,怕吹风,吞咽困难,腹部胀满,衣服穿少腹胀,吃生冷易泄泻。

头受风邪

表现为:头部、面部多汗,怕风吹,甚至起风前一天就头痛,痛到只能呆在室内,等到起风当日,症状反而减轻。

漏风

表现为:多汗,不能穿单薄的衣服,吃饭就出汗,甚至全身汗出喘息,怕吹风,口干,易渴,不受劳累。

内风

表现为:多汗,口干,不受劳累,周身痛,怕冷。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黄帝内经》中的“风论”。

风从何来,如何变化,如何诊察,黄帝与岐伯通过从理论知识到具体的诊察重点,讲得非常细致,即使在现代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再强调一下,风邪并不“邪”!

它只是生动的表达了当“风”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致病因素。

所以,天气越来越冷,大家多加衣服,注意保暖,预防风邪的侵入哟

黄帝内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