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读黄帝内经在现代痹病,应该属于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治本吗 https://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痹病”是个什么病?

但是在《黄帝内经》中,并未将“”单独归类为“湿病”的范畴,岐伯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胜者为行痹,其寒者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并且,黄帝与岐伯对“痹症”的讨论,从其病因的产生,与环境、四时、脏腑等关系,来论述“痹症”对身体的影响和防治。

而小编认为,在现代痹病应该归类于免疫力类疾病的范畴。接下来我们就根据黄帝与岐伯的讨论,来认识“痹病”这一病症在古代的定义以及论证。

痹之安生?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也。

黄帝问岐伯,痹病是怎么产生的呢?岐伯回答说,是由风、寒、湿三气交杂而引发的,其中风胜者为行痹,寒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著痹。

那么,痹病又分为五种,春天遇到的称筋痹,夏天遇到的称脉痹,长夏遇到的称肌痹,秋天遇到的称皮痹,冬天遇到的为骨痹。

痹病侵入六腑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黄帝问,当痹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侵入五脏六腑时,是个什么情况呢?岐伯说:饮食不加节制,起居失度,是五脏六腑产生痹病的根本原因。六腑各有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肌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风、寒、湿三气在外侵袭六腑的腧穴,而又内伤于饮食,内外相交,结果就是病邪随着腧穴而入,留于六腑。当痹病滞留于六腑,有什么症状呢?骨痹→表现为身重→若不愈→病藏于肾→表现为腹胀、骨萎、脊骨高突。

筋痹→表现为曲不能升→若不愈→病藏于肝→表现为夜卧而惊,小便频繁,小腹疼痛。

脉痹→表现为血凝不畅→若不愈→病藏于心→表现为血脉瘀堵,烦躁心悸,逆喘喉干,易恐。

肌痹→表现为麻木→若不愈→病藏于脾→表现为四肢无力,咳嗽呕清水,上腹闭塞。

皮痹→表现为寒冷→若不愈→病藏于肺→表现为烦闷、满胀、呕吐、喘逆。

肠痹→表现为频频饮水,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泄泻。

膀胱痹→表现为小腹膀胱部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小便涩滞不爽,鼻流清涕。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六腑各有合穴。遵循经络所行的位置,找到发病的部位,只要在发病的部位及时治疗,病就能痊愈。(合穴:“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写在最后《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痹病论”的,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记载之详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演变,现代对待“痹病”的辨证要相对概括一些,其诱发的原因,辨证诊治的方式,更适合归类为免疫力类疾病的范畴。其实,痹病并非严重的病症,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也是非常折磨人的。所以小编建议,大家首先要学会保养自己,尽量不受风、寒、湿的侵入;其次,经常自检自查,饮食节制,起居有度,将自我保养变成习惯。身体抵抗力增强了,那么邪气也就不那么容易侵入人体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