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理解人以胃气为本对我们有哪些指导 [复制链接]

1#

“胃气”这个术语,在中医学中,应用十分广泛,但含义却不尽相同,概括来说,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胃气,就是专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常用的“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上逆”,“胃气不降”等术语,就是此类。广义的胃气,则指中焦脾胃的共同作用,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受纳与运化相辅相成,胃主受纳,是说将饮食物摄入到人体进行初步的消化腐熟,是谓“游溢精气”;脾主运化,是说脾将水谷精微之气,及时地输布于周身,也就是“为胃行其津液”。两者一纳一运,紧密配合,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胃的受纳失常,则会引起脾的运化不利;脾的运化不利,同样也会导致胃纳失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饮食减少等症状,中医称之为“脾胃不和”。

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脾气主升,是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头目,心肺;胃气主降,是说将水谷下降于小肠而泌别清浊,糟粕并得以下行。脾与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非常有序,相反相成,才得以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就会出现泄泻甚则完谷不化,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的病症。

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于土,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最易被湿邪所困;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胃为水谷之海,阳气亢盛,易化燥而伤津。脾属阴,阳气易损,胃属阳,阴气易伤,所以脾与胃都有喜恶的偏性。故《临证指南医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故脾阳易损,从而导致水湿不化;胃阴易伤,从而可导致消化异常。因此在临床上应该特别注意保护脾阳,胃阴。

脾胃具有消化饮食物,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合称为“后天之本”。因此“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故有“人以胃气为本”的说法。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故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强调:“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些论述均说明了胃气对人体生命与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义的胃气,还用于判断疾病的顺逆,以及判断疾病的预后,即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在临床上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对此问题均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论述,特别是《伤寒论》,《脾胃论》等书籍,这一重要的指导思想提示我们应保护和加强脾胃的生理功能,在驱除病邪的时候,也应注意不损伤脾胃之气为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