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话金瓶梅第一百四十回胡扯八道的赵太 [复制链接]

1#
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话说有病乱投医。

李瓶儿淋漓如崩,又昏死过去一次,西门庆急切间也不分良莠,先后请了任医官和胡太医来。

几副苦药灌下去,犹如石沉大海,没有半分功效。

西门庆更急。

恰好韩道国推荐了个城门外的赵太医,慌乱间抓着稻草也当参天大树用,立刻便吩咐小厮骑了牲口去接了。

赵太医还没到,乔大户又走来推荐了个何老人。

何老人就住在县门前,后请却先到了。

只见这何老人苍髯皓首,步伐有力,应伯爵好奇问他高寿,何老人答:“老朽今年痴长八十一岁。”

八十一岁的何老人进房先把了李瓶儿的脉息,又请丫鬟扶她起来坐在炕上观瞧了一番,走回厅上对西门庆和乔大户说:“这位娘子,是精冲血管而起,然后着了气恼,气血相搏,所以血漏如崩。不知这病因确实不确实?”

西门庆道:“是倒是的,只是该如何治疗才好?”

正说着,外面来报说:赵太医到了...

赵太医且让他稍等片刻,我们还是先说说何老人的诊断。

大概四月份的时候,骁骑曾专门写过一篇关于李瓶儿之死的文章,其中就分析过李瓶儿的病症是因何而起。

我认为李瓶儿的病症是由两个人造成的,一个是西门庆;另一个是早已死去的花太监。

花太监与李瓶儿有不伦之情已经是公认的真相,这个也不必多加解释。

可花太监首先是个太监,太监的心理是扭曲的,他的手段也不寻常;于是李瓶儿先在他那里有了病情的先兆。

一年后花太监死了,此时对李瓶儿的身体造成的伤害还可以弥补,若是仔细保护、多加调养还是可以慢慢疗愈。

哪知她又遇上了西门庆这个风流冤家!

西门庆在她经期的那次房事使病情由先兆转变成了顽疾;

顽疾其实也还不晚,若是保持洁净和心情舒畅,还是有治愈的希望;

可长期在西门府备受压抑下,李瓶儿总是如履薄冰、总是郁郁寡欢,尤其是不久前官哥儿的早夭,宛如洪水一下子冲垮了原本就薄弱的堤防,这才变的神仙难为、无力回天了。

今日何老人说她是精冲血管而起,然后着了气恼,气血相搏,所以血崩...竟然像是亲眼见过一样准确无误。

初次看到此处,也曾因何老人神仙般的医术对李瓶儿的生机重新燃起了希望;可到底如何呢?

我们还是先请久等的赵太医出场。

赵太医进来,先与众人见礼,应伯爵开口先问:“先生想必就是赵龙岗先生了。”

赵太医由此开始了他的表演:“龙岗不过是在下贱号。在下世代行医,医院院判,家父曾为充汝府良医。在下幼时便习学医术,每日攻读《药性赋》、《*帝素问》、《难经》、《活人书》、《丹溪篆要》、《丹溪心经》、《洁古老脉诀》、《加减十三方》、《千金奇效良方》、《寿域神方》、《海上方》...无书不读。”

“药能达胸中活法,脉能知指下玄机;风虚寒热之症,一览无余;弦洪芤石之脉,无不能晓。”

最后赵太医意犹未尽总结道:“在下嘴拙,不能一一细述。”

赵太医太自谦了,他这一番说辞还说嘴拙,不知道让别人还怎么活,光是书名就一口气列举出十几本,本本都是医界神书。

只不过我们见过太多这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人,不必等他诊治也大概能猜出这货八成是个腹中没有半两油的耍嘴的。

这一番气都不喘、一口气讲出来的言语,若不是平日时常挂在嘴边,根本说不了这么流利。

中华文化讲究的是‘藏锋’,是‘含蓄’,也是‘自谦’;

并且学无止境,越学越是倍添敬畏之心,越是谨言慎行。

赵太医的这番表演很明显就是没有城府、没有实学、连半吊子都算不上的货色。

今日在座的都是聪明人,一眼便将他看了个相差不远。

可谁也不好直接否定,于是何老人便问:“不敢相问:看病该以什么为先?”

赵太医淡然答道:“古人云:望闻问切,神圣巧术。学生先问病,再看脉,还要观其气色。如一般,才看得准,丝毫不差。”

赵太医从看病讲到了算命,突然的转折让人愕然。

子平是指八字算命术,五星是指金木水火土;是怎么联系到望闻问切上的?这个比喻骁骑是真的一头雾水。

就连张竹坡也笑评:

和一个胡扯八道的人继续说下去是种煎熬,何老人不愿再谈,便说:“既如此,请进去看看罢了。”

西门庆刚陪何老人走回来,这会儿又陪赵太医走到李瓶儿屋里去;可怜李瓶儿刚刚躺下不久,又被搀扶起来,靠着枕被坐起身来。

赵太医先是把了左手脉象,又把了右手,又叫她抬起头来,看了气色;转头又对西门庆道:“老爹,你问问老夫人,我是谁?”

李瓶儿抬眼看了一眼低声道:“他敢是太医?”

赵太医便说:“不妨事的,她还认得人哩!”

西门庆皱眉道:“先生你用心看,我重谢你。”

那赵太医听了,细细的看了半天说:“老夫人这病,据我看,不是伤寒,一定是杂症,不是产前就是产后。”

西门庆摇头:“不是此症,先生再仔细诊诊。”

赵太医又沉吟了半响说道:“看面色这样*,多半是脾虚泄泻,不然就是经水不调?”

西门庆道:“实话说吧,房下下边月水淋漓不止,所以身上都瘦弱了。有何妙方,我重重谢你。”

赵太医拍手道:“怎么样?我说是经水不调吧?不要紧,我有药。”

这一段简直就是明版的《儒林外史》,极尽讽刺的写法。

这货看病基本靠猜,连续猜了四次才猜中,竟然掩饰不住的喜出望外...

读者一阵无语之余还被引得阵阵发笑。

这还没完,这个赵太医回到前厅又对何老人炫耀:“我只说她是个经水淋漓之症。”

又讲出一个药方,赫然是一副通泻的虎狼药!

何老人连忙说这药吃不得,赵太医依然振振有词:“怎么吃不得?自古毒药利于病!”

到此西门庆也知道他是满口胡说,实在看不下去了,立刻打发他出去,因为是自家伙计韩道国推荐来的,才没当面呵斥,还称了两钱银子给他。

这两钱银子韩道国大约占一分,其余一两九分大约都是王六儿的面子。

赵太医走后,何老人才道:“老朽刚才不好说,此人是东门外有名的赵捣鬼,专门在街上哄骗过往之人,他哪里知道什么脉息病源?”

有意思的是这个赵捣鬼是韩道国引荐的,韩道国有个兄弟也叫二捣鬼,真是不是一路货色不往一条路上走,什么样的人就推荐什么样的人。交友圈子就在那里放着。

李瓶儿病情缠绵时间很长,占用篇幅很多,怎样才能让读者不至厌倦?需要赵捣鬼这样的客串角色调节一下气氛,提升一下精气神。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走了这个主要起搞笑作用的赵捣鬼,何老人这才开始下了药单;但他有言在先:“若是两贴药下去经水稍减,胃口稍开,就好再用其他良药。若是下边不止,也就治不了了。”

晚间李瓶儿服了药,一点好转也不见。

显然手段高明的何老人也无法医治的李瓶儿已经病入膏肓,神仙也无力回天了...

除了医道,古人还有什么方法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呢?我们下回再说。

白话《金瓶梅》第一回这是一部有毒的杀人小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