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帝内经湿性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复制链接]

1#

《*帝内经》说:“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肝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进一步说明了湿气和脾的关系极为密切,故湿邪为病有内湿和外湿的不同。湿邪外感,多与气候环境有关,湿气为长夏的主气,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或阴雨连绵,或淋雨涉水,汗后湿衣没有及时更换导致湿邪外感。外湿侵犯人体,多由肌表而入,浅则伤人筋脉,或积于皮下肌膜,或流注关节,深则可侵入体内,影响脏腑生理功能,产生多种病证。内湿多是由于脾虚,运化功能以及输布津液的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导致机体水谷津液代谢失调,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从而引起多种病证。

湿邪侵入肌表,阻滞人体气血营卫的运行,营卫失和,阴盛阳郁,故可见恶寒,身热不畅,汗出粘滞不畅,发热但汗出而不解;湿性重浊,易阻滞经脉之气血的通畅,故见四肢酸困沉重,麻木不仁,水湿之邪,泛滥肌膜,积于皮下,则见足胫浮肿,按之凹陷不起;湿邪在上,则阻滞清阳,故头痛如裹;湿邪伤及筋骨关节,或流注关节腔隙,则见关节肿胀闷痛,重着不移,或屈伸不利为拘为痿。《*帝内经》说:“湿气盛者为著痹也”。著痹的症状也就是疼痛不甚,但沉重难举。张景岳解释为:“著痹者,肢体重着不移,或疼痛,或为麻木不仁,湿从土化,病多发于肌肤”。

由于湿性重浊腻滞,易于阻遏气机,影响上、中、下三焦气机的通达,湿邪留滞于筋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或颈项强硬,关节屈伸不利。故《内经》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若湿邪侵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浊之邪可侵犯中焦脾胃,直接影响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而使气机阻滞,升降失司。以致水湿停滞中焦,困脾遏胃,出现脘腹满闷,胃纳呆滞,口腻或甜,泛恶欲呕,腹胀便溏不爽等症。若湿邪侵犯下焦,则腹肿便溏,小便不利。故《内经》说:“湿性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但是应当指出,湿浊虽然可阻滞于机体的任何部位,但是仍然以阻滞中焦脾胃为主。

湿邪伤人,也常与风、寒、暑、热等邪相兼为患,而有风湿,寒湿,暑湿,湿热等病症。而且,湿邪传里,根据人体的体质以及脏腑的盛衰,日久也可从寒化,或从热化,而发生不同的病证转化。如素体虚寒,则湿邪从阴化寒,而转成寒湿病证;若素体阳热壮盛,则湿邪从阳而化热,则多转化为缠绵难愈的湿热证。

湿热熏蒸郁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逆流于血脉,泛滥于肌肤,则可见一身面目皆*,发为*疸,若湿热之邪侵淫于皮肤,外越于肌表,则可发为疥、疹、疮、等,并且*水淫溢。湿热蕴结,郁于心经,则口舌生疮,糜烂。湿热下注于肠腑,则可发生泄泻,痢疾。湿热下注于膀胱,则可见淋浊。湿热注于下焦,损伤冲脉,带脉,在妇女可见带下赤白。

总之,湿为阴邪,湿盛则易损伤阳气,因此湿浊久困,必损及脾肾之阳,而成阳虚湿盛之证,另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邪在其形成方面虽然有区别,但两者常会相互影响,湿邪外袭也最易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壅,或者素体湿盛,也最容易因为外感湿邪而发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