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治痤疮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又是一年登高时。在川流不息的登山道上,暂且忘了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今日,我们为秋天而来,为九月九极阳之日而来,我们为季节的转换而来,我们为人生的感怀而来。
登山道上,最让人忆起的,是多年前,盛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又是一年登高时
这年,17岁的少年诗人身在长安,想念家乡蒲州的亲人,一气呵成的这28个字,让后人感怀一千多年。17岁的真挚,17岁的敏感,点燃了游子的思乡念亲之情,一代又一代。我有时想,绝大多数人如我一样的芸芸众生,终其一生,说了几十年话,直到唾液干涸,也没能为世界留下一两句可圈可点的话。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就像布袋中的锥子,锋芒才华真的藏不住”,王维即是。
言归正传,重阳节登山为什么要插茱萸呢?据说是为了图吉利,驱邪消灾。
插茱萸的习俗在汉代即已有之,刘歆所著、后世葛洪辑抄的《西经杂记》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王维诗文中的茱萸,经后人考证,应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这基本没啥悬念,因为但凡古人讲驱邪者,非芳香气味者不能,几个竞争者中,唯有吴茱萸符合这一特点。茱萸可插头发上,虽然夸张一点,但图个好意头也就不那么难堪。讲究的,佩戴在身上,也有人说,是以茱萸为原料,作成香囊佩戴,这种含蓄点。
吴茱萸产于长江以南地区,但也不是每座山上都有。可能是这个原因,后来也有了用菊花插头的替代。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里就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之句。
热带亚热带地区吴茱萸野生者少,所以新潮的人就会随便采了什么插在头顶,哪怕是一朵红花,或一把草,只要自己喜欢。
吴茱萸原植物
上面说了文化的吴茱萸。下面,讲一讲药物身份的吴茱萸。
吴茱萸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属同属几种植物,药用近成熟果实(五角状扁球形)。秋天果实尚未开裂时,采集使用。吴茱萸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宋代《本草图经》和明代《本草纲目》都有记载。
吴茱萸味辛、苦,性温,入肝、胃经。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水疮。
药材吴茱萸
含有吴茱萸的重要方剂如下: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组成为吴茱萸9g、人参9g、大枣4枚、生姜18g,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因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或厥阴、少阴之阴寒上犯所致的虚寒呕吐证,是暖肝温胃、治疗虚寒呕吐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中焦虚寒者。
吴茱萸散:出自《太平圣惠方》,组成为吴茱萸7.5g、厚朴15g、川芎30g、干姜15g、甘草15g、附子22.5g。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治小肠虚寒,小腹刺痛,或绕脐结痛,身出冷汗。
吴茱萸丸:出自《奇效良方》,组成为吴茱萸、细辛、白茯苓(去皮)、独活(去芦)、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各半两。附子、川芎,各二两。功能主治:治肾经虚损,恶风多汗,面色浮肿,腰膝疼痛,形色憔悴,并宜服之。
四神丸:出自《证治准绳》,组成为肉豆蔻60g、补骨脂g、五味子60g、吴茱萸30g,具有温肾暖脾,固涩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肾虚寒之肾泄证。